【游游荡荡.3】只用X100F的ARCOS拍摄,能获得些什么?


与之前的镜头使用感受分享完全不同,
这是一个纯自我探讨的帖子,源于一次深夜的自我反省:你每次利用闲暇时间写的体验报告真的有用么?
你想过从别的方面挑战自己么?
这,是我的第一步:
一个X100F、一节电池、只用Arcos模式、半天时间,随意地点。
这次的第三辑因为积累了一段时间的存货,一股脑都抖出来,照片张数会较多,其中包含了:
1. 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
2. 南浔扫街
3. 龙美术馆策划的首位女性艺术家向京老师的大型个展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 。
------------------------
我这人有一个习惯雷打不动,就是每隔一个月都会向上头请假,出去扫扫街,看看展。
当然,现在也没工作了(笑),就有时间把之前的片子都收拾收拾,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
因为女王提及,就前往一看,距离确实远。从浦西赶过去花了不少时间。

第一次见识喜马拉雅美术中心,对于其内部的格局与光影布置还是颇有好感的,明暗过渡,采光又很有一套,挑高足够,加上人流较少,蛮多时候逛着逛着就有冲动举起相机。
很多时候,即使场景的光线你很欣赏,路人的点缀也是必须的,不然很容易陷入”静止“的状态。

按道理,在很多商场的光环境我是不会拍的,这里的光线比较有意思,环境昏暗,主光源是位于上层的大窗,加上路人抬头向上迎着光源,我觉得有些趣味性,就按下了快门。
入展。
我这种粗人是不懂其中奥妙与历史的,女王那段时间正好在研究欧洲艺术史,她倒是看得津津有味,我就和她分道扬镳了,慢慢走着,抛开背后的故事,单纯用明与暗,上下左右来记录我觉得有意思的画面。

环境光线其实很暗,别被快速适应的肉眼欺骗,ISO 1250真的是常态。
这张照片拍摄的原因是因为在光位影响下,雕塑的面部张力很大,那么我就用近距离特写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这种张力,面部亮与暗的对比,尤其是眉骨下方与嘴巴的阴影区域更是加重了这种感觉。
试想一下,如果眉骨下方的亮度变高,甚至眼睛的信息被清晰看到了,这种冲击力是不是瞬间荡然无存了?

名字我忘了,这个玻璃柜中的雕塑看样子不是数学家就是物理学家。
我用侧面,把墙上的柜子光影也一同摄入,在保证双手动作信息量的同时,看向画外,恰好这个角度,颧骨的影子也最明显,嗯,就这个角度吧。
----------
接下来就是南浔游系列的片子......
坐着大巴初到南浔,一片烟雨朦胧,叫来一辆人力车前往景区果腹,运气好的是,踏出小店门口,雨停了,随依旧阴霾,但也别有一番滋味。

空气中弥漫着薄雾、雨露的味道,再看蔓延青瓦白墙,叫人流连。
雨初停,水乡人少,安逸十分,桥上三人看景倒成景。

有些店趁雨打烊,木门一对,铜锁一枚,对我来说也是一番小品可乐。
ISO 1600,我也被这画面吓了一吓,ARCOS的质感表达真的一定需要超低ISO么?
我看未必。

第二天,放晴。
去更大的景区四处走走,人满为患,满是拉拢客流、叫喊买卖、孩童嬉闹的声音,听着烦心,往人少处一钻,彻底太平了。
故人宅邸向来比街道上清静得多,还能看到遮掩透过中的各种光影造型,真的是美事。




在潮湿的木香中流连,惊叹于先人对于造作的底蕴与理解。
什么是层次,什么是透,什么是借光,御光。
我看到的是精致的慵懒,真的是精致巧妙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让我等凡夫俗子肤浅地感到“这才是慵懒、这才是生活”。
这种精气神,这些照片道不出其中万一。

心中感叹一番后,悻然离开,身后老宅默然无言。

回到熙攘的街道上,思绪又活络起来。
河对岸的沿岸饭庄开着窗,能看到行人,我想试试这种窗构图+单一行人的感觉。
由于人流,一直难成,终于逮到这么个瞬间。
当然,隔着小河,23mm焦段的构图不可能是这样的,经过了裁切,才有了现在这张。
------------
下面是向京老师的时间。

对,又是一次请假去游荡。
我来到浦西龙美术馆,看看有什么抓我眼球的。


说实话,很多网红,网模拍的那些背景,我都兴趣索然,吸引我的反倒是头上的那些檐下的光影过度。
漫反射与几何边缘交织在一起形成很有意思的画面,有矛盾也有顺滑。
原本拍了几张就打算前往别处时,看到了向京老师的特展海报,恰好美术馆刚开门,人少,麻溜点,进呗。






没说的,棒呆了,我拍的最过瘾的一次美术展,快门不多,但自我感觉很满足。
且不讨论向老师想表达的是什么。
单就环境,错落层次以及布展品质来说,真的让我赏心悦目,在作品间游走,思绪仿佛也会跟着起伏,能在主观层面产生与作品发生交流的体验,向老师的布展,在下真的开眼了,真的舒畅。

以上就是ONLY X100F ONLY ARCOS的第三辑,能与大家分享是我的荣幸,能与大家互动,是我坚持的动力。
感谢大家的观看,欢迎留言,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转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