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散布照片到造谣性病,四万人正在网上“围猎”虚拟主播/vup/vtuber

2023-07-27 18:46 作者:起名是真的难呢  | 我要投稿

提到“开盒”一词,或许有人还很陌生,但大部分人已经习以为常。它是“网络人肉”的最新代词,将网络上活生生的人解构为一个个盲盒,而搜集别人的真实信息便是打开盲盒的过程。凭借日益发达的实名信息售卖黑产,开盒者们在加密聊天平台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乐土。只需要一个短链接,就能第一时间享受各种开盒信息的推送。来自各方的爆料会被专人制作成易于传播的长图,供所有人随意传播。人们慕名而来,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有些是奔着交流和精进自己“开盒”的手艺;还有些人本就是虚拟主播的粉丝,进入开盒群只为第一时间提醒自己喜欢的主播紧急避险。我们和个别开盒社区的资深参与者取得了联系,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更多尚未暴露在世人面前的行为。

颜值大比拼接触受访者A纯属一次意外。在某次上海本地的漫展上,我们偶然结识了一位A,在聊到开盒话题时,他展现出了远超其他人的专业性。而在试探性地询后,A直接表示:完全可以写啊,你要什么内容我都可以提供给你。虽然开盒社区繁多复杂,但人气最高传播最远的还是作为综合发布平台的“V圈中之人,颜值大比拼”。A向我展示了这个频道最新的内容,刚一打开就能看到某位虚拟主播兼声优的个人信息,内容详实到年龄、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甚至所有社交平台乃至淘宝的用户名。

但还没等开问,他就毫无留恋了拉过了这条“开盒信息”,向上翻去。“炒冷饭而已,而且这位也没怎么遮掩过真实身份,没啥意思的。”爆料者解答了我的疑惑,然后秀出了上一条信息,“这种才叫重量级。”那是一段个人医疗信息的拍屏照片,用戏谑而低俗的辞藻展示着某位受害者的HPV感染病情,并附上了跳转至前文开房记录一图流的链接。

他兴奋地向我介绍这份“开盒圈最新的大事”——某位知名虚拟主播的开房记录和医疗记录被制作成了极易传播的长图和短链接,这份信息似乎是该主播有男朋友的有力证据。“一般的开盒也就放点照片,就像频道说的,颜值大比拼嘛。有点名气的哪个照片没看过,全是老活,只有这种石锤小男友大瓜爆料才有意思,就好这口打破永不塌房宣言。”A看着屏幕语气坦然,似乎在做什么很正义的事情。在受访者A的科普中,一个基于加密聊天平台的开盒社区,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这些社区由核心的开盒人员交流和维护,以信息发布版形式的频道为核心输出开盒信息,并研究各种噱头和爆料方法,有兴趣的粉丝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加入这些频道获取信息,并在信息下方的评论区进行交流。它其实是个单向的社区,脱胎于传统的互联网人肉黑产,基于虚拟主播和泛直播社群,形成了一个特色亚文化群体。不管任何时间,评论区都能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群,有不知道说什么就发表情包的,有扮演赛博苦主的,有普通吐槽的,当然也有质疑者和懂哥。

受访者A对此则极为不屑:“开盒社区里其实大部分真是虚拟主播粉丝,一般开到自己喜欢的主播头上有些就开始破防了,感觉不如懂哥。”遇到懂哥时,A会直接打出一行回复:你很懂开盒,█████(这里隐去链接)见,欢迎直接交流。这个█████是开盒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类型,也是大部分开盒社区的基石,即自由交流的内部聊天室。

不同于只能在公告评论区交流的大频道,这类小群可以自由交流,因为但凡能进群的人,基本上都是真正精通开盒的高手。这些群通常有基于机器人的验证机制,只有在短短的数十秒内选中正确的答案才能进入,否则就会被机器人封禁,直到过了封禁时间才能再次尝试。不同的核心小群有各自的问题,难易度也不尽相同,但多段问题和随机干扰答案足以筛除大部分路人,只留下核心用户。

某个主播的相关频道入群问题,据说属于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基础送分题


对于A来说,能答出问题进入小群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连这个都做不到也就别聊开盒了,不配的。

“这个圈子里各种人太多了,喜欢装逼的小鬼无所谓,但总有给V通风报信的结晶小鬼,平时起哄其乐融融,背地里第一时间私信让V删隐私。”说到这里,A甚至滑了好一会屏幕,给我举了个例子。

线下冲锋队大部分人都不会成为“开盒高手”,他们只是被动地在大群里接受信息。但还有另一条路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成为线下冲锋队。受访者B就曾是其中的一员。我在快餐店里见到了戴着黑色口罩的他,身形瘦小,一身不显眼的黑色衣装,说话也很礼貌。很难想象,就是这样的人居然一度试图“线下单杀”。

应B的要求,我们没有放出他拍摄的照片,转用频道里公开的信息取代。对某些被开盒出了实际住址的虚拟主播来说,被与他们同城的开盒人蹲守已经变成了某种日常。而更可怕是,大部分“线下冲锋”都是秘密进行的。“频道里开出来的上海主播住址我几乎都蹲守过,其实收获不多,大部分人都不一定住在身份证的住所里。”当问及“不怕被报警吗”时,B的回答很淡定——“我就是路过拍个照片的路人而已,她能有什么证据呢?”

不过思考了一会后,B还是承认自己害怕过,大部分“线下冲锋”都只是自己悄咪咪拍照片打个卡就走了,甚至基本上只会拍个门牌号。“不过林XX是个例外,大家都去过,也没什么事儿嘛,慢慢的也就都胆大起来的,不过上次有两个大佬装逼过度被反拍下来发微博了,没过几天大家全都知道他俩是谁了,自那次后我就再也没敢线下过了。”

B向我展示了频道里的相关讨论


不同于B这样偷偷拍照的线下人,被曝光的这两位是真正的核心向“线下冲锋队”,他们会在公共社区发布线下偷拍的影像,换取吹捧和讨论。

在这些影像的评论区,也能看到最肆无忌惮的网络口嗨:

更有甚者,则将线下纳入了开盒论据的一环。他们会利用虚拟主播线下互动直播的现场,将开盒信息突然展示在直播间的摄像头前,并通过主播的反应来论证自己的开盒观点。

说到这个话题,B还给我举了一个特别的例子。“你知道之前孙笑川被传掉粥锅里烫伤的事儿吧?”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他向我展示了名为“碳水王中王”的频道,说这是“新月维基”的频道。这个有几分模仿“恶俗维基”感觉的网站似乎内容不多,方向也比较杂乱,但是频道主几乎把引流的欲望写在了脸上。

更多的事B没有提及,只是让我关注频道里有关某个团体的信息。“这个团体的粉丝成分是最复杂的,攻击性也高,一旦转为黑粉开始报复,短时间都不会了事的。”B没说错。几天后,他就告诉我,群里有人开出了之前就“塌房”的某个V最近的一员挂号记录,呼吁有兴趣的人线下开冲,并欣赏对方开抗抑郁症药物的姿态。

工具与个人信息的扩散化人肉搜索产业在这几年飞速发展,拜“帝吧”时代恶俗文化所赐,以恶俗维基为代表的人肉搜索社群在十年间磅礴发展。2022年,恶俗维基的团队彻底解散,但名为“开盒”的时代早已降临。打开任何一个开盒社区,都能看到简单便利的个人信息贩卖账号。这些账号大多是掌握了一部分社工库个人信息黑产业界人士,或者某些黑客的二级乃至三级代理。

加密聊天软件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安全的交流和发布,也有门槛更低的身份信息交易。A给我总结了一下最常见的开盒信息种类:“一般能开出来的东西,无非身份证、社保卡、大学四六级考级成绩、社交媒体小号上的生活照片等信息。当然,如果前面这些信息很全面了又愿意下血本,那么像酒店开房、机票、火车票这类需要实名的消费信息,也是可以买到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是一切泄露的核心,只要掌握其中一样,接下来的就是无尽的连环开盒。作为示范,A随便提供了一款“社工机器人”,在输入某位编辑的手机后,他的学籍信息和初来上海时登记居住证的住所信息,便一览无遗。

“这种社工机器人免费功能就能查到够多信息了,最核心的问题是你必须排查出对方的账号,QQ也好,B站也好,天底下没有不被拖库的平台,有实名的号就好办。”通常来说,他们会根据V的活动范围猜测性推理小号以及“前世”,并把这些账号一一搜索出全部的实名信息,再结合偶尔透露的经历进行比对。只要有多人对照,总归是能敲定到底哪个才是目标的“中之人”。“她总不能真的所有账号都不涉及自己的实名并且没有‘前世’吧,什么克格勃高级特工”。被娱乐化的实名信息前面所提到的“颜值大比拼”,频道,创立的初衷只是为了展示“塔照”,是一个纯粹的照片展示频道。但无论是A还是B,都对这件事不屑一顾。

“光看照片看多了就腻了,频道能这么多人活跃,哪个不是过来吃瓜和搞点娱乐的。”没错,娱乐。他们甚至会举办“虚拟主播四六级英语分数大比拼”,把各个主播的英语分数放在一起做对比,搞成排位模式提供一个讨论的点。

在个人信息娱乐化的过程里,也可以寄托一些将“偶像”拉落神坛的情感,评论区里充斥着“本质就是个三本”“XXX大学出来的就混成这样?”“XXX不过如此嘛”。而对某些分数高的,则冠以“做题蛆”之类的称号,彻底发泄自己所有的阴暗情绪。

但最出人意料的是,在翻看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某个虚拟主播在这套“开盒”下,也依然证件照帅气,大学顶级(尤其是海外大学),又或者家世完全令人仰望,却反过来会激发那些在匿名社区开盒虚拟主播的人们所不愿承认的慕强心理。这时候,哪怕最污言秽语的大频道评论区,也会换成崇拜的感叹。

而在“优质中之人”身上积累的压力,则会更进一步地释放在其他主播的信息上。

就在上周,该频道还在欢庆关注人数突破4万人。而就在短短一周内,就又有三千人加入了这个频道。

在成稿当天,A还向我提供了最新的素材截图,顺手转发了某位最近最大的开盒受害者贴吧被迫改名的进度追踪。我问A:感觉你还挺喜欢开盒的,这些东西都截给我发稿子真的没问题吗?A告诉我,他不在乎。如果能带来更多的乐子,他甚至可以配合组织群众冲爆开盒群和反过来开盒群友,但最令人意外的还是他对此给出的理由。“其实我之前还挺喜欢最近被开的那个V的。”




从散布照片到造谣性病,四万人正在网上“围猎”虚拟主播/vup/vtuber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