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原本姓什么?
无论是嘉靖壬午本还是毛批本《三国演义》,都明确写道:曹操本姓夏侯,因为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义子,所以改姓曹。是不是这样呢?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是见于史书的。吴国人所作《曹瞒传》和郭颁所作《世语》都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儿子,夏侯惇的叔叔,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那么,《三国志》是不是这样记载的呢?不是!
《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沛郡谯县人,即安徽省亳州市人,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汉桓帝在位时,曹操的干爷爷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而曹腾的养子曹嵩当然也是曹参之后,只不过已经无法考证曹嵩是曹参的家谱中的哪一支了。曹嵩继承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不是故意改姓攀附权贵的结果,而是曹嵩和曹腾本来都姓曹,所以认了干亲。汉代一般只有同姓才过继,异姓就算认了干父子,也是不需要改姓的。比如吕布认董卓为义父,本身也依然姓吕。曹嵩如果本姓夏侯,那么就算当了曹腾义子,本身也依然姓夏侯,不大可能改姓。
《曹瞒传》是吴国人所做,作者明显是反对曹操的人,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也是这部书的记载。古代人称呼对方的时候,称字不称名,叫“孟德”是礼貌,叫“曹操”属于骂人,直接称呼曹操小名,属于标准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许攸之死就有这方面原因。另外,与曹操同时的政敌也会拿曹操“宦官之后”的根底攻击曹操,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司马彪的《续汉书》记载:曹操的干曾祖父名叫曹节,跟位列十常侍的宦官同名,很容易弄混。但此曹节非彼曹节,曹操的曾祖父是个好人。曹节字元伟,素来以仁厚著称。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头猪,跟他家的猪很像,到他家指认说这头猪就是自己的,曹节不与他争执;后来邻居家走失的猪自己跑回家来,邻居感到羞愧,送还曹家的猪,并向曹节道歉,曹节笑着接受了。于是乡里之间都称赞曹节是一位仁慈敦厚的人。曹节有四个儿子,老大字伯兴,老二字仲兴,老三字叔兴,老四就是曹节,字季兴。曹腾年少时任黄门从官。永宁元年(120年),邓太后下诏,让黄门令在黄门从官中选拔年轻、温顺、谨慎的人侍候皇太子读书,曹腾应选。太子非常喜爱曹腾,饮食、赏赐都与众人有所不同。太子登皇位成为汉顺帝后,曹腾任小黄门,升为中常侍大常秋。曹腾在位三十多年侍奉过四任皇帝,从未有过错。为人上进且懂得贤能,从来没吃过大亏。他向皇帝推荐的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人,都位列公卿,而这些人也没有说他坏话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曹腾,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内臣外交,是不应该的,请求将他免官问罪。皇帝(应该是汉顺帝)说:“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曹腾没有向外送信,不是他的过错。”就驳回了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时常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种暠后来当了司徒,对别人说:“今天成为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曹腾日常待人接物,都是这样。汉桓帝即位后,因为曹腾是先帝旧臣,以忠孝著称,封他为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
而《续汉书》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为人敦厚谨慎,做事秉承忠孝,当司隶校尉的时候,汉灵帝提拔他为大司农、大鸿胪,取代崔烈当了太尉。黄初元年,曹丕追尊曹嵩为太皇帝。所以,曹操父亲虽然攀附过权贵,但祖孙四代都是好人。曹操是家底清白的干部子弟,这一点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