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8.25 非达尔文主义进化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5、非达尔文主义进化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学说。该学说不同于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主义,也不同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它认为生物进化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试图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进化现象。当时根据许多新的发现,日本的木村资生、美国的J·L·金和T·H·朱克斯先后提出了“中性学说”,作为阐明新的生物进化规律的理论依据。因为“中性学说”和达尔文主义观点相对立,所以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
非达尔文主义认为,由于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中的突变不会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等位基因对环境的适合度,不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也不会影响生物对给定环境的适应,因而也就不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所以他们称这种突变为“中性突变”。“中性突变”通过随机漂变而在群体中消失或被固定,经过长时间积累就造成生物进化。这种非达尔文主义进化从分子水平上考虑问题,对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生物进化的途径和方向,生物进化的速率以及进化论研究的方法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非达尔文主义进化的提出,不会完全否定达尔文主义所阐述的进化思想,只能使人类对生物进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完善。同时在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偶然和必然等一系列哲学问题上也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