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书单|2023年第3期:精神自立,勇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2023年7月至9月,我看了7本书,最喜欢的3本都是心理学书籍,因为我感觉我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别人的话语背后的需求、情绪逻辑以及应该怎么有效回应,很多时候,人是由大脑“自动档”驱动的,说话者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表达的语言和真实的意图相左。所以,还是要多学习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
01
How Minds Chang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Belief, Opinion, and Persuasion (思想是如何改变的:关于信念、观点和说服的惊人科学) By David McRaney 评分:☆☆☆☆ 类型:心理 主题:用事实和逻辑说服别人?其实全错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无论你用多少事实证据和对方讲道理,就是说不通,对方仍然坚持自己的结论,关键这个结论还毫无根据?于是你开始困惑,人到底能不能改变?到底什么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科学记者David McRaney深入阴谋论组织,还采访了多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为你呈现改变他人想法的方法论。 想通过呈现事实和讲道理说服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可抗拒地依靠本能反应,争论和理性推理的本质是,我们为我们的想法、感觉、行为、计划和目标制造理由,我们所坚信的“理性”也只不过是基于感受和经历的情感推理过程。 奔走在美国一线社区的政治拉票人员指出,完美逻辑和事实都不可能改变别人,所有的改变最终都是自我改变 —— 你要做的不是挑战对方的结论,而是顺着他,找到对方的动机,这一方法叫做“深度游说(Deep Canvassing)”。 让别人感觉到你在倾听、尊重他,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理清他们自己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和自己交谈,你就复述一下对方所说的话,和对方确认你没有理解错,然后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生活经历,如果他们有与自己价值观冲突的生活经历,会不由自主地自己和自己辩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最终对方自己会把自己说服。 看似无为的引导比传统的说教有效得多,甚至是在堕胎、变性人厕所使用等极度分裂的政治议题方面也奏效。“深度游说”的成功率一般能达到10%,在特朗普和拜登的竞选中,这种方法为拜登增加了3%的选票,在社会科学领域,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社会中1%的人的观念转变,就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引发思想变革。 但是,深度游说奏效的前提是,有接触过议题相关的事儿。例如,只有当一个恐同主义者接触过同性恋群体,他才会对该人群有所改观;而在上世纪60年代白人和黑人隔离的年代,白人生活里根本接触不到黑人,也很难产生平等意识和同情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别人生活经验里没有的认知,你再怎么说,也是徒劳。 另外,和深度游说差不多有效的方法是“街头认知论 (Street Epistemology)”,建立起与对方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度可能需要多次接触和对话才能建立),询问对方立场、为什么得出这一结论,你不做评判,只是倾听,总结,复述。 人什么时候才会主动改变想法呢?这取决于两股力量:同化 (Assimilation)和适应 (Accomodation),当你面前的信息与你的价值观相矛盾时,你要么把这些信息纳入你现有的思维模型中来解释它,也就是同化;现有模型解释不了的时候,你就会主动改变或推翻当前模型,也就是适应。 一般人的大脑出于懒惰,会自动把新信息放入原有认知中,只有当人生发生重大事件(比如天灾人祸和创伤),现有的三观没办法解释世界了,人才会发生巨大的思想转变。一项政治投票实验表明,一位选民接受的信息有30%与原来信念冲突时,改变就有可能发生,但是在日常生活里,这个转变所需的信息量是不确定的,每个人情况不同。 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记者和学者总是强调,事实会改变人的想法,但是,这本书颠覆了学院派的认知 —— 用事实来反驳是最无效的方式。无论事实是否正确,你都会输:如果你的事实正确,阴谋论的人会咬定,这些事实都是权威机构编造的;如果你的事实有误,阴谋论的人又会说,我就知道你们是错的,我的理论才是真理。这也是为什么,你和杠精怎么辩论都是徒劳的。 除非你生活在高信任感和高责任感的环境里,如科学、医学和学术界,这些专业人士接受有充分证据支持的结论;一般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动物性大于理性,情绪宣泄的需求大于事实求证需求,如果你想要改变对方想法,就得使用不反驳的形式,探索对方的经历、情感和动机。 了解了上述方法,我们还是要回归最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改变别人的想法?你费那么大劲儿到底是为啥?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改变别人的想法,有可能实现,但是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改变的可能性还很低。除非你有改变国家命运、说服选民的使命在身,普通人想改变自己的父母或伴侣的思想都很难做到,还花大把时间说服别人? 我个人认为,成年人的事业合作和交友,不能靠改变别人,而是靠筛选。就像买鞋,码子不合适,再怎么撑,塞鞋垫,也不能消除不合脚的别扭。如果你和能量不匹配的人在一起,注定是双向的痛苦 —— 你看对方不顺眼,想改变对方;对方也看你烦,想改造你。改变别人也弥补不了最初筛选的战略性错误。 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旅程,当你因为想改变别人而痛苦的时候,这就说明你该换圈子了,因为只有信念、能量匹配的人才会长期陪伴你。所以,幸福的人生,从筛选出对的人开始。
02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也许你应该找个人聊聊) By Lori Gottileb 评分:☆☆☆☆☆ 类型:心理 主题:培养接住幸福的能力 很久没有读到能把人物纪实故事、心理活动描写的如此吸引人的书了,每一章像电视剧一幕一幕展开,不同来访者的故事交错展开,你会一点一点了解这些古怪、痛苦、失落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这里有骂全世界都是白痴的好莱坞制作人、一直爱错人的年轻女孩、新婚后得知自己得了绝症的大学老师、经历了三段失败婚姻想自杀的老年人…… 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Lori Gottlieb的经历,她曾是好莱坞电视剧编剧,偶然在急诊室里目睹了生死离别、人性的无限放大,下定决心放弃虚构的荧屏创作,到医学院读书,然后成为心理咨询师,进入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中。她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变故,失恋、中年危机、父母生病。 在和来访者的对话中,你会看到许多来访者情绪背后更大的、共通的问题 — “受害者心理”。他们觉得都是身边的人给自己制造麻烦,沉浸在童年阴影里无法过好现在的生活,知道自己不能控制的行为影响了正常生活却以没办法来搪塞。 Gottlieb表示,心理咨询师没有万能药,也无法介入来访者的生活,只是作为最真诚、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的人会慢慢改变,有的人不会,因为所有的改变最终都是自我改变。很幸运的是,书中的来访者最终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觉察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慢慢调整过来,豁然开朗。其实,幸福就在你面前,前提是你得培养接住幸福的能力。
03
幸福的勇气 By [日] 岸见一郎 评分:☆☆☆ 类型:心理 主题:精神自立,课题分离 这本书里我觉得最有共鸣的概念是“自立”,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但是人成熟的标志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自立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课题分离”,我们都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必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要接纳尊重自己和他人本来的样子、本身的价值,把我们能掌控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是我们掌控的事情就放下,做到课题分离。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工作关系都是如此,彼此都要克制控制对方的欲望,无论出于怎样的好意,我们都无法代替别人做选择,无法为他们的人生负责,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 其次,要自立,就要斩断依存:让别人决定我们的价值,是依存,让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是自立。我们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同,因为“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04
人行道王国 By [美] 米切尔·邓奈尔 评分:☆☆☆ 类型:社会纪实 主题:流浪者的生活 这位社会学家的作品让我回忆起纽约。我去过两次纽约,比起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奥斯汀等大城市,纽约卫生情况最差,路上的人怒气腾腾,纽约中心的金融和艺术街区,一到夜晚就有流浪汉躺在街上,注射可卡因,神志不清地调侃过路的女人,垃圾桶散发着大麻和尿骚味。 作为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尔观察和采访了这些街头的流浪者,勇气可嘉,他的主要观点是这些流浪者的书摊、废品摊是街道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并不危险,他们想要融入主流经济体但没有机会,只能游荡于街道,在此的互动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价值,执法机关不应该用破窗效应理论来驱除他们。 然而,这位社会学家却没有探讨流浪者问题的源头以及应该为流浪汉负责的主体,似乎回避了矛头。城市为什么有那么被遗弃的人口?城市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谁制造的?该怎么解决? 这些流浪者让我想起经济学家E.F.舒马赫所说的“无脚族 (the footless)”,自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的小农场被资本雄厚、规模机械化的大农场吞并,普通人失去了农村土地,只能进城打工,而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一旦失业,没有任何退居之所。 这群人也是社会学家鲍曼所说的“废弃人口”、“新穷人”,美国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后,底层人口无处可去,又没有殖民地、海外战争吸纳他们,只能回流大城市的街头或监狱,做不可逆的处理。(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书评|在市场奴役下,人的宿命是从工具人到废弃物
) 米切尔·邓奈尔使用了大篇幅还原街头的对话,但是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社会学家应该思考流浪者的去处。
05
The Almanack of Naval Rovikant (纳瓦尔宝典) By Naval Rovikant 评分:☆☆☆ 类型:商业 主题:做自己,才没人和你竞争 这本书是投资人Naval Ravikant在推特上写的箴言合集,乍一听都很有道理,但太零散了,书的前三分之一就讲完了他的财富观,后面就是炒冷饭。 Ravikant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是,个体应该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独到知识,以解决其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利用杠杆进行规模化,从而实现财富积累。 什么是独到知识?这是无法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也可以培训其他人来替代你。这种知识根植于你的成长经历、基因、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你身上已经具备的别人没有的方面了,这是你喜欢且擅长的、社会需要却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领域。如果你觉得处处是竞争,那说明你在模仿别人;只有做自己,发挥自己独有的知识,才没有人能和你竞争。 接着,利用杠杆,扩大你知识的作用,从而创造财富。Ravikant不喜欢融资、招员工,这两项都得求人、受制于人,而代码、自媒体是普通人就能获得的杠杆,无需重资产,风险小,投入脑力和时间就能多一个选择。 Ravikant强调了互联网时代是实现工作自由的最好时候,也是人类天生喜欢的模式。人类从狩猎者和采集者进化而来,那时候我们就为自己工作,农耕社会出现了,等级制度也出现了,工业革命更是雪上加霜,要自己当老板必须要有雄厚的资本。但现在有了互联网,零启动资金,你也可以实现为自己工作。
06
格局 By 吴军 评分:☆☆☆ 类型:商业 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在这基础上找准方向,摸索出一套可以叠加进步的方法,人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非常喜欢书里讲到的“认命”精神,认命不是消极、迷信,不认命、想要控制世上一切的事情、消除不确定性才是迷信,“人贵在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内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07
Country: Future Fire, Future Farming (乡村:未来的火,未来的农业) By Bill Gammage & Bruce Pascoe 评分:☆☆☆ 类型:农业 这本书是我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博物馆偶然发现的。它是由澳洲土著人撰写的,讲述了他们在土地保护方面的经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澳洲开垦土地的白人理所当然地将英国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引入澳洲,排斥土著人的作物和传统。他们认为土著人只会狩猎和采集,不懂耕种。然而,英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水土不服的,甚至加剧了澳洲大火,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年的土著人早已发展出了耕种文化。 土著人不像英国移民那样密集种植树木,相反,他们把树木隔开,中间种灌木,这样即使遭受雷击,也不会引发大面积森林火灾。土著人还经常使用季节性小火,烧掉部分矮小的植物,增加土壤养分,用于种植耐旱的淀粉作物。这些作物同样具有经济价值,比起英国人带来的作物,更适合当地的气候。 土著人痛斥了白人的“征服土地”、满脑子都是钱的行为模式,过度开发资源却不懂呵护土地会让澳洲的发展不可持续。 你最近读了哪些好书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