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方剂学》快速了解及常用方(二)

2023-03-12 22:34 作者:蚕豆妹  | 我要投稿

补充上一章内容:

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用芦根水煎煮,两三分钟就好,这个时候最有效。芳香类中药,花叶什么的,不能就煎。


01-泻下剂-绪论 P1 - 03:59


泻下也可以泻热,通过泻有形来泻无形。泻下剂还可以用来逐水。

泻下剂主要适应的证是里实证。解表剂大部分对应膀胱经,泻下剂很多都是胃经的。

分类:寒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01-泻下剂-绪论 P1 - 11:29


大便不通的原因很复杂,可以虚,也可能实。

气虚的病人,避讳用大黄,应该用补益剂,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或者大量的生白术(30~40g)。

精血不足的情况,用大量的养血益阴的药,比如生地。

阳虚便秘常见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手脚冰凉的人,有典型的肾阳不足的症状,用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证治机理】本方所治之肾虚便秘证为肾虚精亏,开阖失司所致。肾司气化而主二便之开阖,肾阳虚弱,气化失司,津液不布,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虚精亏,髓海不充,故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肾精亏虚之象。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方剂学》)}


01-泻下剂-绪论 P1 - 19:58


寒湿型以温燥、温通为主,用白术、厚朴、豆蔻、砂仁一类的。湿热型的用红豆薏米。

外燥宜宣而祛之,内燥宜润而滋之。


01-泻下剂-绪论 P1 - 22:54


汗吐下三法是攻邪的,容易伤正。

病案:八十来岁老大爷,便秘口苦,脉弦滑数,既有肝胆火,又有胃肠火。用龙胆泻肝汤+大承气汤。

~~~~~~~~~~~~~~~~~~~~~~~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00:01


大承气汤是最能代表泻下剂的一张方子。

大黄、芒硝是攻下药,枳实和厚朴是理气药。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03:28


阳明腑实证的表现:痞满燥实,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或潮热谵语,苔黄,脉沉实可兼有滑象。

体虚的人有可能怀孕四五个月后脉象才会有明显的变化。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12:29


热重反而出现下痢。下利清水,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和阳明腑实证不一样的就是开始拉黑水了。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13:55


阳明腑实,热过盛之后,照样会导致手足逆冷,甚至导致惊,热伤津液导致搐厥。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16:05


行气药治痞满,方子里枳实除痞,厚朴除满。芒硝(十水硫酸钠)是特别有效的吸水剂,可以软坚。

生大黄走气分,酒大黄走血分。升降散里大黄量大。

配伍特点:峻下、行气


02-泻下剂-寒下-承气汤类方剂 P2 - 20:56


承气是顺承胃气,胃以降为顺。

医圣有时拿小承气汤探路。

~~~~~~~~~~~~~~~~~~~~~~~


03-泻下剂-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 P3 - 00:02


麻子仁丸:小承气汤+麻子仁、芍药(白芍)、杏仁、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脾约证)。

脾约就是胃肠津液不足,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

小便特别多会导致大便干,大便排出的水液多也会导致小便少。利小便实大便最典型的药是薏米

芍药可以入营分养脾的阴血,入血分养肝的阴血。


03-泻下剂-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 P3 - 18:19


济川煎是帮助增加水量的方子。

怀牛膝补的作用强,川牛膝以通、行为主。

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

津液不足用增液汤,比如说话多的人。血不足的人用归芍。精不足用肉苁蓉、首乌。

当归和肉苁蓉都可以通便。

枳实和枳壳的差别就像是青皮和陈皮的差别,一个峻猛一个柔和。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精血不足的人,原来不出汗,通过补血,也能出汗了。四物汤补血补的是全血?

济川煎的证候:大便秘结(不是成球形),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肾阳不足),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寓降于升是中医的配伍特色。


04-泻下剂-攻下及攻补兼施汤 P4 - 16:03


十枣汤

因为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所以用十个大枣替代。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伤寒论》)}

症状: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短气,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头疼目眩,苔滑,脉沉弦。

主治水肿(水饮壅盛,泛溢肌肤)

{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

凡是逐水的方子一定要空腹服。

攻邪力量强,稳妥的做法是从0.1克开始慢慢往上加。只可暂用,不可久服。渗出性胸膜炎、腹水等水饮壅盛属于实证者方可应用。


04-泻下剂-攻下及攻补兼施汤 P4 - 25:31


黄龙汤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伤寒六书》)}

气血不足的代表药——归参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证。

汉代的人参和我们现在用的人参不一样,还能养阴血,类似西洋参。

新加黄龙汤

{〔方论〕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温病条辨》)}

{【鉴别】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均为攻补兼施之剂。然黄龙汤含大承气汤之意,泻下热结之力强,适用于热结较甚兼气血不足者;新加黄龙汤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滋阴增液之力强,适用于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者。(《方剂学》)}

~~~~~~~~~~~~~~~~~~~~~~~

在卫分用汗法,在气才可清。

辨明热邪所在部位,引经药要用对。

清法应注意救阴存津。

八正散清膀胱湿热。


05-清热剂-白虎汤剂 P5 - 09:17


白虎汤

水煎服,米熟汤成。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现代研究又发现米汤能溶解石膏的有效成分。

大米能益胃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阳明经证

皮——卫分,脉肉——气分,筋骨——营血分

阳明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脉象不对一定不能用白虎汤。

西瓜就是天然的白虎汤。西瓜翠衣(瓜皮)是清暑热最好的。


玉女煎

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脉数而重按无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方剂学》)}

~~~~~~~~~~~~~~~~~~~~~~~

热入营分证的临床表现——扰于心神,损伤营阴。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不渴或口渴,舌绛而干,脉细数


06-清热剂-清营凉血剂 P6 - 01:30


传染病急症热入血分后,出现斑疹的情况挺多的。

到营犹可透热转气:往外走,选清卫分、气分的药,另一部分用清血分的药。

高热神昏,抽搐➡羚羊角,平肝风

清营汤

血两部分组成:营和液。增液汤能增加液的部分使血足。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都有往外透的作用。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犀角地黄汤

清心代表性药物是犀角,入心经、养心阴的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生地。生地增加心的血量。

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

热伤血络:斑疹透出,非常明显,出血不限于一个部位,到处出血。

神昏谵语可以是阳明腑实证导致的,也可能是热入血分证。阳虚的虚阳浮越也会导致烦躁。

热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对水的反应有不同。在卫分:桑菊饮证口渴不甚,银翘散证口渴;在气分:白虎汤证口大渴;热入营分:口渴或不渴,也能喝下去,需求量不大。

过敏性紫癜一定要辨清虚实。人在皮肤上出现血、出现斑,如果是血分热盛,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如果是气虚不摄血,要益气补血。


06-清热剂-清营凉血剂 P6 - 21:53


黄连解毒汤

这应该是方剂书里最苦的一个方。

~~~~~~~~~~~~~~~~~~~~~~~

导赤散

把心经的火热从小便导出去。

生甘草梢取象人体末端。

心火长舌尖,脾经有热长口唇上,舌两边是肝胆。


07-清热剂-清脏腑热剂-龙胆泻肝... P7 - 09:27


龙胆泻肝汤

耳鸣可以是脾气虚、肾气虚、血虚。

症见耳聋耳肿,因为是胆经循行的位置。

蛋白尿不一定是肾虚,也有湿热的。

偏湿的脉象可能是弦滑数有力。

清热容易伤阴(为什么?),苦味的药也是伤阴的。

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

~~~~~~~~~~~~~~~~~~~~~~~


08-清热剂-清脏腑热剂-泻白散、... P8 - 00:30


清胃散

治疗胃火。主诉:胃热牙痛。当归、升麻:散;生地、丹皮:凉;黄连:清。

有个中成药牛黄清胃丸可以替代。

黄连清泻胃火;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活血;升麻清热解毒。丹皮、当归能消肿,当归、升麻能发散。

当归辛苦温,辛可以散,温可以活血。治疗痈疡要用一些活血药,消散掉。

升麻和羌活、独活、防风、葛根、柴胡、薄荷,这些是一类药。


08-清热剂-清脏腑热剂-泻白散、... P8 - 05:57


治疗痢疾一般是通。轻症代表方芍药汤。把邪气积滞排干净就不拉了。

脓血各半的时候用芍药汤。再往严重了,下血多了,用白头翁汤

白头翁是治疗痢疾的要药。《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白头翁汤的思路:以清热燥湿、泻火、清湿热来治本,收涩治其标(伤及阴血)。


08-清热剂-清脏腑热剂-泻白散、... P8 - 12:40


青蒿鳖甲汤

清虚热剂,养阴透热,邪伏阴分证。

先伤津,后伤阴,伤及阴就伤营血了。伤阴就会涉及脏腑的肝肾。

症状:夜热早凉(晚上和邪气斗争),热退无汗,舌红,太少,脉细数。

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丹皮——清泄血中伏火。

入肝肾、清相火➡知母、黄柏,黄柏伤阴,知母不伤阴。

芩连柏大黄,既清热又伤阴;粳米清热养阴。

鳖甲引药入阴分,青蒿引邪气出阳分。鳖甲是直入阴分的要药,不要顺便吃。

~~~~~~~~~~~~~~~~~~~~~~~

祛暑剂

夏天感受风寒之邪,用藿香正气。

香薷:夏季的麻黄。

清暑益气汤

在清暑热的时候益气养阴。

桂苓甘露饮

五苓散+六一散+二石

~~~~~~~~~~~~~~~~~~~~~~~

温里剂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脉沉取无力,舌淡、胖,拉肚子。


10-温里剂 P10 - 03:52


脾阳虚甚至会导致胸闷,流涎也是脾气虚。

小孩的很多病都要调脾胃。


10-温里剂 P10 - 12:17


小建中汤

桂枝汤的变方,倍芍药,重加饴糖。桂枝汤原方的用量,桂枝和芍药一定是一比一。

{小建中汤以饴糖药力独重,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芍药倍桂枝,意在温中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为温中祛寒之剂。但理中丸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小建中汤则于温补之中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剂学》)}

桂枝汤解肌发汗,直指脾脏。

理中汤是缓缓疼痛,小建中汤是拘急疼痛。阴不足和阳不足都能抽筋。脉细阴不足,脉弦阳不足。


10-温里剂 P10 - 18:04


吴茱萸汤

温肝


10-温里剂 P10 - 18:49


四逆汤

改良版:制附子、干姜、甘草


10-温里剂 P10 - 24:27


手足不温,阳郁厥逆:四逆散证。

肾阳衰微,手足逆冷,周身大冰坨:四逆汤证。

寒邪在经络,定位在筋,不在脏腑:当归四逆汤。当归养血行血。

四逆汤温阳补气,当归四逆温经养血。血少用当归。

******************************


《方剂学》快速了解及常用方(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