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帛书版《老子》注解 序

2023-06-18 23:46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帛书版《老子》

在当今紧张的社会氛围中,能够拿起一本书忘我地阅读是很难得一件事。我们会追问这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它能带给我什么收益,我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些问题常在我们心中划过——我们可能因此避去了一些烂书,但也会错失一些宝贝。《道德经》是属于宝贝的行列。我是偶然机会有了重新阅读的兴趣,不禁为老子的智慧惊叹。从先秦能流传至今,也足以证明其魅力。

前些年因为种种原因,国学被遗弃,近来倒有了复苏迹象。国家领导人带头读经典,国学可见地回来了。然而在阅读这本书时,不免觉得有一些怪,说不上来是哪里怪。直觉和好奇驱使我刨根问底,一字一句地读,同时从前辈们那里学习,以求解除心中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解释确实有些(僵直)难以理解,不知道是否故意为之,以引起我们思考。我正是带着这种思考再次阅读,感谢前辈们。也许是我底子太差,不理解前辈们的表达,所以我就生发了用文字记录自己理解的想法,希望给予同我一样国学基础不够好,觉悟不够深的有愿意读此书的伙伴们一点帮助,体会数千年的“经典”,与老子对面而谈。

一部分人听到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有一种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刻板印象:老子是个坏人。但我想能传数千年的道家首部著作,并且被后世多种解读学习,还是很有必要去看看究竟。比如秦桧也是一个坏人,但本人却从未听过秦桧的什么传世杰作。可见坏人的作品即使有,也不会被传颂,因此更有阅读《老子》的必要。也许不免心生畏难,但不经难关,人是很难长进的,更不能脱变。这样的苦是值得吃的。所以还是硬着头皮读了。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理论数学、理论物理学、哲学、文学等甚多学科,他们不直接使生产力的提高,但却推动着社会和技术跨越式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亦是如此,它所包含的哲学智慧广阔如海,思想飘向宇宙。阅读它不仅给予我们长生之道,处世之道,更主要的是启迪我们的智慧。它不同于一般知识类读物,他更多的是引导我们思考,打开我们的思维牢笼,让我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不要把哲学学习当成知识类内容学习,如果那样就离哲学远了。哲学的核心不在于知识性,而在于思维性。)这是一般读物不具备的。它值得深读,值得一辈子体会,特别是当今社会。

《老子》有两种主要文本即传世本和帛书本,对比之后我选择了帛书本作为读本供大家参考。至于传世本,不可避免地因为中国历史的“一些忌讳”而不得不稍作修饰,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对比来读,兴许能体会一点历史的痕迹。

说的这里,不禁有读者会问“老子”是谁?那么我们看司马迁《史记》的记录。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周朝的国家藏书图书馆的官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劝告他去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而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则是“其犹龙邪”。

老子看到周室日渐衰微,作为当朝的官员也许对朝政日渐失望,于是离去。途中在路经函谷关碰到官令尹喜,尹喜请求老子留下一些对著作,于是有了这篇千古名著《道德经》。其在历史演变中出现了多个版本,如王弼通行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等。本次以马王堆甲乙本为主,结合其他版本补充完整,以供参考和阅读。

本文诸多文字解释来自于《汉典》,十分感谢他们对汉字的贡献,另外还参考了河上公《老子》注解,王弼《道德经》注解,苏辙《老子解》、曾仕强《曾仕强解密道德经》等诸多前辈老师学者的研究经验。没有这些人的努力,作者是不可能有机会学习认识《道德经》的。

另外对于文章的顺序实际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学术讨论。作者以为以传世本为标尺,设置八十一章,第一章应该是其第二十五章,第一章是最后一章,中间的顺序可以错综叙述。这一方面是顺承老子以简入难再由难入简的思想,一方面是使作文著书的方法特别是哲学著作,一般都是引出观点、论述观点、总结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传世本很容易感觉到内容的不连贯,作者对于自己编排的行文顺序不够确定,对于文章逻辑关系还需要做更深刻的逻辑梳理并由专业论证方可供大家参考。因而本次版书还是以传世本先做注释,如有错误或者异议之处随时留言指正,感谢大家。


帛书版《老子》注解 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