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23-07-18 18:12 作者:杰杰杰出的我  | 我要投稿

每每提及“圣人”,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不过,清朝时期的梁启超曾针对“圣人”提出自己的观点

据他所言,整个的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圣人”有两个半

这其中之一是孔夫子,另一个是明朝的王阳明

还有半个你们猜猜是谁。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所谓王阳明的心学,是由明代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奠定,又经其弟子传承发展的学说,主要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组成。

接下来本up主主要从其哲学思想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进行阐述,花开花落各有其主,一千个读者便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本人的观点与各位观众老爷的有冲突,请包含。

#“心即理”
要充分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哲学理念观点,不得不对“心”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心这一个具体的哲学概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很多的哲学家都对心这个哲学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例如,孟子就在早期给出了心的概念解释,他认为心作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是没有主观意念和思维意识的,只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所谓“心之官则思”。

然而从佛教的角度上来看又能够得到不同的解释,佛教学者普遍认为心就是道理领悟的慧根,具有广泛的唯心主义色彩。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孟子的理论还是佛教角度下的阐释,王阳明都不认为是正确的,即心既不是单纯的生理器官,也不是道理感悟的慧根。

首先,王阳明认为心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应该包含着人类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此外,王阳明还认为心是人类身体的主宰和核心,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法脱离人体而存在的,同时人的其他肉体部分是直接受到心控制的,心是人体的核心,其他人体部分脱离心也是无法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心是人体进行物理和机械活动的核心与本源。

在此之外,王阳明还认为心中包含着很多其他的要素,例如,人的良知也是属于心的范畴,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没有私欲、没有被社会所污染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王阳明认为心就是人的道德,同时也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心中,同时在人心之外是没有外物的。

王阳明心即理的有关哲学理念是哲学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同时也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理论体系化结构的重要理论前提。

心即理这个哲学概念的提出具有较大的颠覆性,本质上是对程朱理学哲学思想的一种挑战。

朱熹认为气是万物活动的本原,王阳明则认为心是本原,心可以产生万物,因此心才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开端,同时也是自然界生物活动的根本。

要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哲学理念,得先了解“龙场悟道”。

明正德三年(1508年),宦官刘瑾嘲弄朝堂,搞得官场乌烟瘴气,王阳明因抗议刘瑾残害同僚,遭到刘瑾的报复,因此被皇帝打了40板子屁股后,由京官一下贬为贵州龙场的一名驿丞(相当于县邮政局局长兼县招待所所长)。

然而刘瑾不愿就此放过他,在王阳明行途中派刺客暗杀他,还好王阳明擅习水性,逃过一劫。

几经辗转终于到达龙场,那时的龙场可谓是蛮荒之地,气候恶劣,猛兽出行,瘟疫瘴气。

你以为这已经很糟糕了吗?在王阳明到龙场之前,龙场驿驿站早就塌了。

一时间王阳明连个住的地方都找不到,没办法的他,只好在驿站往南几百米的一座小山包下找了一处石洞当做住处。

小石洞前临小溪,洞深约8米,高约3米,宽约6米,实在小无可小。

万幸王阳明天性乐观,随即与家仆一齐动手,又在洞旁搭了一间简陋窝棚。

窝棚搭好之日,王阳明还专门写诗一首以示纪念:“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诗名《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住的问题解决了,人不能干闲着。

安定下来后,王阳明没事便会在洞中研习《易经》。

“居则观其象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后来王阳明觉得既然都在此洞中研习《易经》,不如写一篇文章《玩易窝记》来纪念一下吧,

后人便因此将此洞命名为“玩易窝”。

此后大半年间,王阳明常在玩易窝沉默端坐,力图“省悟”出做圣人的道理,初“仰而思焉,腑而疑焉”。

结果一天半夜,月明星稀,王阳明正在洞中观看洞外的竹子,他突然发现,当睁眼看竹子时,感觉竹子清晰可见;可当他半闭眼睛时,又感觉竹子模糊不清。

一瞬间王阳明恍然大悟,随即悟出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于是乎,他回想自己曾经的挫折,发现其实支撑他的并非外物,而是他自己的本心或者说他的精神。

由此想到了一句心灵鸡汤: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

此后不久,王阳明既写下大作《五经臆说》,完善了“心即理”的哲学思想。

为何说是完善呢?在此之前陆九渊便已经提出了。

而那个月明星稀之夜的洞中悟道,也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学术界简称为“心即理”。

意思是说,人性之中具足了一切成圣成贤的潜质和可能。即要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会稽山,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因此,
有人把王阳明的“心即理”,视作主观唯心主义以偏概全本就是不准确的。

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只有
经过心的观照才有理,如果离开心的观照,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

就比如王阳明被贬之龙场,在凡人看来是穷山恶水,而在王阳明看来确实精神上的乐园。

外物的存在虽然不以人的意志发生转移,但是外物却和人的内心有着紧密并且深刻的联系。

王阳明认为只有外物对人的内心发生了实际作用的时候,外物才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否则这些客观外物的存在对于人和社会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意义的。

因此从王阳明的哲学观点上来看,虽然外物不因为人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但是外物的价值是需要人来赋予的,外物的存在价值也是通过人类活动来实现的。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后续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同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李贽等人以心学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童心说,童心说的哲学思想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同时还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

在此之后,黄宗羲以及顾炎武的思想也对王阳明的学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使其成了当时社会的先进思想。

在此之外,很多的明末以及清朝的小说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创作《牡丹亭》的汤显祖以及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其作品当中体现出了人物的自主个性以及独立意识,是传统社会中所匮乏并且难得一见的。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