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狄更斯《双城记》书评(上)【马迷读书会24】

2021-11-07 11:16 作者:探测Tance  | 我要投稿

   

      《双城记》被誉为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一座丰碑。


        在狄更斯的众多作品中,《双城记》无疑是独特的一个。我们都知道狄更斯的小说具有零散和冗长的缺点,这是由于传统英国式的流浪汉小说的残留还没有在这一代小说家中完全去除的缘故。但是在《双城记》中,这两个缺陷却几乎不见踪影。《双城记》不仅叙事简介,情节紧凑,而且张弛有度,该省则省,惜墨如金——例如,讲述露西和达内的婚姻时,作者几乎跳过了所有的描写和叙述,直接以“金线”的象征性描述收尾。用几句话概括几个月、五年甚至一个时代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金线、暴风雨、回响的脚步声、编织、血这些反复出现的象征性物象,以及马奈特医生内心掩埋的巨大痛苦、卡顿无力改变的命运、德发日太太异乎寻常的对仇恨的记忆力这些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极其富有特色的人物特征,让本书始终被一条神秘的、若隐若现的线索联结起来。这条线索不仅关乎社会现实,更关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在现实主义小说中,这样的手法一般在现代主义各派作品中大量使用。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展现的的创作艺术,不得不说是十分超前的。

        小说的第一部主要围绕马奈特医生出狱这件事展开,同时一些主要人物随之出场。作者在这一部分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笼罩在丹佛上空的乌云,溅满街道的血红色的酒,铁匠铺和枪械铺闪闪发光的武器,德发日太太的编织,为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埋下了伏笔。作者的语言时而气势磅礴,时而优美和谐,时而阴冷灰暗,时而幽默风趣,堪称不可多得的精品。

精彩摘要:

1.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


2.

    洒出的酒是红葡萄酒,它染红了巴黎近郊这个圣安东尼区狭窄街道的地面,也染红了许多双手、许多张脸、许多赤脚、许多木鞋。一个满嘴血红的爱开玩笑的高大汉子,头上搭一顶脏口袋似的睡帽,用手指蘸起和着泥的酒浆,在一堵墙上写了个“血”字。 

    这种酒洒满街心的石头,许多人被它染得血红的时日,快要到来了。

狄更斯《双城记》书评(上)【马迷读书会2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