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益公益】对于工益团体的经济活动和团队建设的建议

工益“公社”(公益志愿服务社)行动路径参考指南
纲要:
以“工益”为核心的行动路线,适用于脱产学生与年轻职工。可成立非公司的工益法人,如“XX工益志愿服务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行合法结社,穷尽合法结社形式/斗争途径,培养基于现实利益依据纽带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具有认同支持度的劳动群众基础。
建设组织:
5人以内可组建工益小组,15人需到民政局注册成立公益服务社(参考价格4.8~5万),进行经济建设和团队建设(商业活动和生产劳动产出建设性秩序,生产有序性),杜绝偏重单纯学术性研究或文艺性活动(因一线劳动者无暇顾及/暂无消费条件/理念的文化符号象征作为差异性文化符号被贩卖而玷污),需因地制宜与物质性生产资料结合的盈利因素为主,如:厨具、修理/建造/运输性工具等(可适当融入有益于理念传播的文化属性、美学设计,吸引一线劳动者消费物质生产,吸引小资产阶级消费物质生产中附着的文化属性/认同),积极分子借由与物质性生产资料结合,实现与一线劳动者结合,过程中实现经济建设(获取扩大再生产利润与占据巩固名义),收益除满足个人必要日需品消费和享乐外用于共同分担维持场所存在费用(如:水电、地租等)。同城/同事微信群为志愿者带来益处,培养自尊/自豪感。共同监督,民主决策。后续在志愿者与一线劳动者中选出代表加入计划活动商讨、决议(投票权占比不低于1/4)。对外宣传(公共话语)的个人名义为先锋性的无产阶级,民间的社会主义支持者。
成员构成比例参考:5->15->15+50->15+5(50中的代表)->实现民主集中制决议功能
原则:
以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积极分子(评判标准:是否通过实践实际的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为核心,吸引集结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者成为志愿者(有意向追求积极进取的生活,对经济、政治有独立见解,对现实有反思批判能力,社会身份例如:失意学生、白领等),通过为一线劳动者提供现实帮助(如:提供廉价/免费饮食、劳动技能学习、生活困难扶持等),以及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如:日常设备维修服务、劳动经验互授等)将一线劳动群众团结在社团周围(优先对象为运输与服务性行业劳动者,如:外卖员、保洁、餐饮店员、服务员、日结/钟点/临时工、网管等),进行合法的常态活动(因会影响局部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需一定程度得到政治当局、经济势力允许或放任,否则将遭受干涉阻碍)。
团体内部不实行商业(市场、资本增殖)、慈善逻辑,发扬一线劳动者劳动群众主人翁地位与树立主人翁意识的逻辑(如何树立主人翁意识:
1. 积极分子与志愿者发动自己。
(1) 筹措资金,立一年之期筹措4.8万左右资金,应对地租和日常开支;
(2) 前往民政局慈善科申请成立;
(3) 资金必须劳动所得。
2. 志愿者为劳动者(尤其是外卖员等服务性行业劳动者)提供好处。
3. 志愿者引导劳动者惠及困难群众。
4. 做好宣传和相关配套工作,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帮助。
5. 促进确保志愿者、劳动者、困难群众、广大群众的相互转化扶持,则立于不败之地。
想方设法使劳动者获得更加宽裕的业余时间,从繁琐、折磨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劳动者有闲暇帮助惠及困难群众(老弱病残))。
杜绝知识分子密谋逻辑,较为安定前提下的组织建设生活常态期间各要素需保持动态均衡,不可偏废,组织发展建设过程中克服“理想化”,脚踏实地,稳固扎根于劳动群众中,宣扬社会主义理想与生活方向,和群众(劳动群众、困难群众、“人民”群众)广泛结合促进工人与困难群众互助互保,形成劳动群众长远利益紧密联合(生活、生产劳动、思想文化)的“解放区”,培育耕耘劳动群众自发保卫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意识与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土壤”。
目的:
以提供免费餐饮为例,通过搭建的平台,以公益主体的名义团结之下在搭伙吃饭的过程中交流意见,一定程度上动摇阶级力量对比,初步影响力量对比。如果住宿问题得到解决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争取厂区附近有长久的廉价/免费宿舍
预计可实现的长远目标:
饮食不由市场逻辑决定(不能因饥饿而逼迫工人廉价出卖自身劳动力),实现后工人短期内不怕断绝收入来源饿肚子,不怕欠薪、讨薪困扰。
社团提供社员各自家庭老人养护服务,青少年社团内部教育
(实践的心理准备:需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人身风险、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