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

2023-02-07 20:26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对比明朝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清朝毛批本《三国演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开篇名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即使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会感到熟悉,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先秦时期的“分”,到秦朝统一的“合”;从楚汉相争的“分”,到汉朝统一的“合”;再到光武中兴后东汉至三国的“分”。更妙的是,作为面向下层社会普罗大众的世俗文学,《三国演义》的这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剧透了结局,那就是“合”。

可以说,在1949年以前,中国政权“分”与“合”之间的更替一直在上演,足足上演了两千多年。但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并非简单的无休止死循环,而是螺旋上升、曲折发展,而且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

并非只有中国历史在分分合合中演进,世界各个国家、个个领域,乃至一切范围内的人与人,都是如此。只不过,全世界只有中国文明未曾中断,所以中国的分合变化记载最详细,历史最悠久。中国人对“分”与“合”之间的规律看得最清楚,感受也最深刻。纵观世界历史,同样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非只有中国如此,而是全人类如此,人性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其实,分与合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看似铁板一块的“合”,其中都必然包含促成“分”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对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它们就会从量变的积累转化为由合到分的质变。同样的道理,当事物处于“分”的状态时,一定会有促成“合”的因素发挥作用,推动事物实现最终的“合”。而促进分与合之间质的飞跃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民心。

周朝对诸侯政权失去了控制,导致诸侯国架空中央政权,经济方面又被生产工具先进的老百姓开垦了大量荒田,出现了私有土地,国家井田制无法控制百姓私有的土地,自然民心向“分”;然而,随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彼此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老百姓饱受战争财摧残,转而期盼统一,期盼“合”,这才成就了秦始皇“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不世之功。但是,随着秦朝中央脱离群众,民心逐渐否定了中央的“合”,又促成了“分”;楚汉相争中,老百姓再次受到战争苦难折磨,进而民心向“合”,于是比项羽更得民心的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合”;到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被外戚、宦官轮流把持,皇帝没有实权,无法控制也不去控制地方势力,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饱受剥削,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民心也就脱离了东汉政权的“合”,而转向地方强权的“分”;各地方势力之间的纷争,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中的“合”。到最后,魏、蜀、吴三股代表“分”的势力全部失去了民心,政权自然落在了新生势力司马氏之手,令一切终结于三分归晋的“合”。

《三国演义》讲的故事,就是在一个民心向“分”的大背景下,一群站在社会上层、爬到社会上层的人,用各种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合”的故事。在追求“合”的过程中,少不了成王败寇、是非功过,少不了“义”与“不义”的纷争,最终决定一切的并非强权,而是民心,民心就是政治。

一切都由民心决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非天意,而是人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规律则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产物,人为因素影响更大,甚至成为了主导因素。但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民心本来也是顺应自然的,也在随着自然规律演进而发展变化。所以,能够始终顺应自然的事物必能得民心,能够始终得民心的事物也必然能够顺应社会规律,在分与合的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让事物长期保持“合”,永不再“分”。

分与合的相互转化,每一次都免不了通过流血、战争方式来完成,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当代科技发达、武器先进,一旦战争爆发,其杀伤力难以估量,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也难以预测。所以,“合”是当代乃至未来全人类的和共同话题,“合”是常道,“分”是变故。任何人都应该遵循常道,时时防止变故发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回《三国演义》。东汉末年由“合”到“分”的质变,是上层管理者的失职失德的恶果。这一点毋庸置疑,属于全世界的共识。任何国家、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一旦运转不利,管理者至少要负70%的责任;相反,如果运行得当,管理者能享受将近90%的荣誉,这是公平公正的。那么,东汉末年的“分”,应该由哪位管理者负责“背锅”呢?元朝《三国志平话》、明朝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清朝毛批本《三国演义》给出了不同答案,甚至连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也给出了不同答案,究竟哪家说法更有道理?以后再说。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