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黛玉化身“铁肺歌后”唱起咏叹调,画风有多奇特?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说起《红楼梦》的故事,在中国几乎人尽皆知。这些年来,宝黛钗的故事也相继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但,歌剧版的《红楼梦》你听过吗?
最近,由作曲家盛宗亮、黄哲伦联合创作,戏剧大师赖声川执导,叶锦添负责舞美和服装设计的歌剧版《红楼梦》再次在旧金山歌剧院演出。

歌剧《红楼梦》诞生于2016年,并于当年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演出。整部作品完全采用西方歌剧形式和英文唱词,将120回的《红楼梦》浓缩为两个多小时。
除了制作班底,演员阵容也很强大。贾宝玉由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饰演;林黛玉的扮演者是旅美韩国女高音曹青。

但就是这样一部有着豪华阵容的作品,却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要知道,作为国人最熟悉的传统故事,《红楼梦》几乎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古典美学,这个故事在我们的文化里熏陶了两百多年,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中国意韵和特色。如今非要将它套进西方歌剧的外壳,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抵触。

包括这次在旧金山重演,美国的华人看完之后,同样表示满满的违和感。

话不多说,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视频直观感受一下。当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成为铁肺歌后,相信很多人会不禁发出疑问:
这真的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吗?

当然,《红楼梦》并不是唯一一部将本土故事歌剧化的作品。
歌剧版的《西游记》大家能够想象吗?
2007年6月,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现代歌剧《猴子·西游记》在英国曼彻斯特皇宫剧院首演。这是《西游记》的故事首次被改编为歌剧。

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陈士争邀请了上世纪90年代英国摇滚乐队BLUR的主唱戴蒙·奥尔巴恩担任音乐主创,以及英国著名动漫画家杰米·休利特担任舞台设计,并在歌剧中融入了中国的武术、杂技等元素。
2013年,这部歌剧也曾在美国上演。

其实很想听听这版歌剧《西游记》听起来是什么样,但是翻遍全网也没有找到演出视频。放两张舞台剧照给大家感受一下~

emmm…看完之后是不是也没那么好奇了?

尽管这一版的音频找不到,我们还有别的歌剧版《西游记》可以听。
2008年,为了助力北京奥运会,BBC制作了一部歌剧动画短片《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用歌剧的方式表达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家可以戳开视频,感受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将中国的传统故事改编成歌剧,最早并不是国人自己完成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朝鲜就曾将《红楼梦》改编成歌剧进行演出了。
当时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访问中国时,观看了中国越剧版的《红楼梦》,于是提议朝鲜血海歌剧团可以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创作。
可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再创作?剧团的艺术家们一筹莫展。这时金正日提议:可以配合管弦乐(民族乐器和西方乐器)来表演。于是,带有朝鲜特色的歌剧版《红楼梦》就这样诞生了。
2010年,朝鲜血海歌剧团再次重排歌剧《红楼梦》,轰动朝鲜全国,剧团的很多演员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当时还多次来到中国进行宣传和演出。

再来感受下朝鲜版的“铁肺“黛玉表现如何。

《红楼梦》之后,朝鲜血海歌剧团又对中国的《梁祝》进行了改编,排成了歌剧,同样曾来到中国巡演。

隔壁朝鲜都这么努力了,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上当然也不能落后。除了开头提到的歌剧版《红楼梦》,国内的剧团也曾将不少中国传统故事改编成了歌剧。其中典型的代表是《西施》和《赵氏孤儿》。
歌剧版《西施》的曲作者雷蕾,曾是《渴望》《四世同堂》等电视剧的配乐创作者。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同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并在编曲上运营了一些民族乐器。
但至于听起来感受如何,或许就见仁见智了。

歪个楼!大家熟悉的喜剧演员沈腾的姐姐是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沈娜,她也曾在歌剧版西施中出演过西施。

歌剧版《赵氏孤儿》由国家大剧院创作(注:不是音乐剧版),将程婴托孤的故事用西方的歌剧形式展现。大家同样可以感受一个演出片段。

舞台上,一群穿着中国古装的人,嘴里却发出美声唱腔,好像真的有点怪怪的?

当然,如果真的要从音乐性上来判断《西施》和《赵氏孤儿》的水平,抛开别的不说,最违和也是最大的bug,或许是其中的中文歌词。
我们在之前提到华语流行音乐时曾多次提到过,中国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字一音、铿锵有力的发音方式,这也决定了我们在演唱时发声通常是“字正腔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搭配上西方歌剧的旋律,听起来往往没有那么和谐。
而我们知道,歌剧起源于意大利。
为了演唱和听起来流畅、舒适,意大利歌剧中的歌词发音都是很讲究的(冷知识:标准意大利语与歌剧意大利语中的发音是有区别的)。何况直接在歌剧中换了一种发音差异巨大的语言呢?

除了很难跨越的语言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做了英文版的歌剧《红楼梦》,但买账的观众依然很少。原因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出来:歌剧这种完全西式的艺术表达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需要卖力唱着咏叹调的林黛玉,很难再通过表演表现自己的柔弱。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这些剧作家们试图追求文化融合,也可以理解他们努力将中国优秀文化介绍到国外的心情。但站在音乐的角度上,或许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文化传播?
之前跟国外的音乐人朋友交流过,其实最能吸引外国人的中国音乐,不是融合了西方元素,让他们听起来更“顺耳”的音乐,而是那种最纯粹、最原生态的民族音乐。
比如一段悠扬的竹笛,一段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哪怕听起来很简单、很朴素,但因为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历史意义与文化韵味,同样非常吸引人。
这也是为什么吴蛮的琵琶能征服西方乐坛。

吴彤吹笙,就能拿到格莱美。

因为他们都是专注且自信于自己正在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很多时候,其实不必盲目跟从国外的艺术形式,潜心挖掘修炼自己传统文化的精粹,相信那些独特的、具有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自然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