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 爱的诞生
在人具有了理性与想象力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孤独、隔离、无能与渺小,他的生与死的偶然。
他一刻也不能面对这种现实,如果他不能找到与同类的新的联系纽带以代替由本能控制的旧的关系的话。
即使所有的生理需要都已得到满足,他也会觉得自己像被关在孤独与自我的监狱之中,他必须冲出这个监狱才能保留理智的健全。
实际上,精神不健全的人往往都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即使在他面前没有监狱的铁窗,他也会自我囚禁。
与他人结合,与他们产生联系,是实现人的精神健全所依赖的最迫切的需要。这种需要使人们产生了各种亲密的关系和情感,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爱。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找到或得到这种联系。
人可以因臣服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统治机构或上帝而与世界合为一体,通过成为比他强大的某人或某物的一部分,体验他的个性与他所臣服的权力的合一和超越其个体存在的隔离性。
另一种克服隔离性的可能途径正好相反;人可以通过统治世界、统治他人而使自己与世界合一,也就是通过统治来超越他的个体存在。
臣服和统治的共同的因素就是相关性的共生特质;他们彼此依赖,满足自身与他人联合的欲望,并因缺乏以自由独立为基础的内在力量与自信而饱受痛苦,更甚的是会受到由共生关系而滋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敌意的经常的威胁。
臣服或统治的实现永不能带来满足,因为他们都有自我推动力,而且,由于没有任何臣服和统治给人们以自我确定和认同感,于是,人们追求臣服和统治的欲望就越发强烈,这些情感的最终结果就是失败。
这一趋势不可改变,这些情感的目的在于达到同一感,而破坏完整性,因此,被这些情感驱使的人都变得依附他人而不是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依靠于他所臣服的人或他所统治的人。
只有一种情感既能够满足人们与世界结合的需要,而且同时又能使人获得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情感就是爱。
爱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这是一种分享与交流的体验,它使人能充分展示其内在的能动性。
对爱的体验使人们对幻想的需要不复存在,它无需夸大别人或抬高自己,因为主动地去爱与分享能使人超越个体化的存在。
把自己当作构成爱的行为的活跃力量的负载者来体验自身,最重要的是爱的质量,而非爱的对象。爱存于人类与我们同类团结的体验之中,存在于男女之间,存在于母爱中,而且也存在于自恋中。
作为一个人,爱就在于对融合的神秘体验中,在爱的行为中,我是众人中的一员,但是我还是我自己——一个惟一的、分离的、有限的、终有一死的人。的确,正是在分离与融合的两极间,爱诞生了,而且不断地再生。
来源: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