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依然很强大
1939年苏联乌拉尔人口1340万(大约一半在乌拉尔山以东)。
1943年苏联西伯利亚、远东人口2030万。
1940年乌兹别克人口655万,哈萨克615万,吉尔吉斯153万,塔吉克153万,土库曼152万,中亚5国人口1700多万。
1945年苏联发电量433亿度,其中乌拉尔123亿度(主要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车里雅宾斯克州)、西伯利亚62亿度、远东21亿度。
1945年苏联钢产量1230万吨,其中乌拉尔650万吨(主要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车里雅宾斯克州)、西伯利亚252万吨、远东17万吨。
1940年苏联谷物产量9560万吨,其中乌拉尔1195万吨,西伯利亚981万吨,中亚415万吨。
1945年苏联谷物产量4730万吨,其中西伯利亚461万吨、远东153万吨,中亚315万吨,乌拉尔600万吨左右(大约一半在乌拉尔山以东)
如果苏德战争苏联在1944年6月之前战败议和(1944年6月之后苏联即便退守亚洲也不会议和了,因为美英军队要在西欧登陆了),以乌拉尔山为界停战,丢掉欧洲部分全部和外高加索,保留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亚。即便如此,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仍然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
对德战争失败,退守乌拉尔山以东,保留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亚的苏联,在1945年的实力依然很强大。
面积: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亚加起来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依然是世界第一。
人口:二战苏联乌拉尔山以东的人口有4000多万。斯大林同志还会从欧洲带1、2千万人(以军队、干部、科学家、工人及其家属为主,带着大量的工业设备、粮食等物资)撤到亚洲。这样,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在1945年的人口依然可以达到5000万以上,在世界上依然是人口大国。
工业: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1945年发电量依然可以达到200亿度以上,1945年钢产量依然可以达到900万吨以上(战争后期亚洲部分的工业已经开始西迁,如果战局不利,只会有更多的欧洲部分工业东迁),在世界上依然是仅次于美、德、英的第四工业大国。
农业: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1945年谷物产量也可以达到1200万吨以上,供应5000多万人口,人均谷物超过历史上1942年、1943年(历史上1942年2970万吨谷物供应1.3亿人,1943年2940万吨谷物供应1.4亿人)。中亚、西伯利亚畜牧业发达,远东渔业发达,丢了欧洲部分但人口也少了一大半的苏联,人均农业资源比历史上多。
军事:5000多万人口依然可以维持300万—400万正规军,几十万边防军和内卫军,依然有庞大的军工,在世界上依然是军事大国。
苏德停战后,西线战局仍在继续。
若德军大败,美英军队攻入西欧大陆,东线德军大量西调,斯大林当然会撕毁和约,命令经过休整补充已经恢复元气的苏军杀过乌拉尔山收复失地。
若德军大胜,美国无法反攻西欧大陆,被迫和德国议和,隔大西洋对峙,斯大林当然是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利用美德对峙的背景左右逢源。
退守亚洲的斯大林,会大搞“先军政治”,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力量,尤其是搞原子弹,1949年搞不出来,1955年之前搞出来问题不大(在美德对峙的形势下,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不会在二战结束的10年内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有了原子弹,苏联就可以大幅度削减常规力量,将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如此苏联的人均经济水平会比历史上的冷战中后期好很多(人口少了一大半,但还有历史上大半个苏联的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苏联版二战史、《苏联钢铁工业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