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奇迹教学--仁慈一点(Be Kind)
也有说是柏拉图;我开过一个以此为题的工作坊。它说:“仁慈点吧,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苦战。”
这是我们今天下午的主题。
“仁慈点吧,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苦仗。”这观念与奇迹课程不谋而合。此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仁慈待人”,另一个则是“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苦仗。
练习手册182课的标题:“我愿安静片刻,回归家园”就是解释我们怎么全陷于同一场苦战里,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家;我们感觉自己是活在肉体中的外星人,活在物质世界里。
而我们内心深处有个正念,知道这不是我们的家,我们真正的家是天国。在世上,我们真正的家在那正念中,救赎的力量就在其中。
正念心灵知道分裂从未发生。因此,分裂之念投射的一切并不存在,世界,也从未发生。
所以整部《课程》一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我们的宽恕,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指南一开始就提到了,上主之师主要的特质,使一个人得以成为上主之师者,在于他不把别人的福祉和自己的福祉分别看待,不把它们看成两回事。因为我们向往同样的福祉,有同样的需求,我们心中有同样的目的、相同的目标。
这使我们意识到: 我们不是一起回家,就是一起回不了家;我们一同落难于小我的破船上,祸福与共。我们从一体生命分裂出来,仍将回归于一体。这就是《课程》所谓的“基督再临”。但是在我们的集体意识达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得各尽己力。这是教师指南所谓:“拯救世界只需要一位上主之师”之意,因为,只有一位圣子。
尽管每个人在人间都好似孤军奋斗,心中却明白,我们都是一样的;而只要我们把任何一个人排除于圣子奥体之外, 不管是出于愤怒、不满,或是因为我的特殊性,不论是特殊的爱或特殊的恨,都表示我排除了整个圣子奥体,包括我自己、包括耶稣,以及任何被我认定 “已经没有小我”的人。
我们全都一样。我们有同样的小我、同一个圣灵、并有同样的抉择力量去选择其一。
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苦仗,所以我们应该仁慈相待。
你为什么要攻击一个已经在攻击自己的人?他相信自己活在这里,这就是自我攻击。
如果我不善待你,就不会善待自己,因为我们原是同一个生命。“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投射形成知见”这两个观念形影不离。
“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
分裂之念从未离开其心灵的源头,意思是:外面那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但是当我把心灵中的分裂之念当真,我会把它投射出去,成了我眼前的世界,
相信这一投射还真有效,我藉此摆脱我对自己的不仁,内疚是从这儿生出的。因我对自己不仁,就是对我的创造者与生命之源不仁。那个不仁一直在我心灵之中,但我相信我可以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正因我认为可以把它投射出去,就会相信我真的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于是,对方在我心目中变成无情之人,我定了他们的罪。因此,他们不值得我慈心相待,因为他们生性不善。我忘记是我把他们变成恶人的。
别人选择跟随小我,不是我能管的,但是我要他们这样选择,就是我的责任了。我须负责的是, 自己只着眼于小我,而非对方的正念之心,看不出小我只是对正念之心的抵制。所以,我应该善待每一个人。
《课程》常这样说:每一个生命!我应善待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因为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信自己犯了背叛“生命根源”的罪,而感到罪孽深重。
为此, 唯一摆脱内疚的方法,就是把它投射出去,从此只会在周遭、而不在自己身上看到罪咎。所以,唯有宽恕别人,我才能学到自己已被宽恕。
若想体会“我们全都一样」,就要毫无例外地善待每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说:奇迹无难易之分;这里的“奇迹”,指的就是“仁慈”。
每个人都值得被善待,因为每个人都在受苦。每个人都在打同一场苦仗,努力在陌生的世界中求生存,却忘了这异乡是我们自己的杰作。
我们陷于相同的惨境中,就像182课文开头描述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都感受到自己不属于这里。我们都需要宽恕与仁慈,好让我们知道这不过是个错误、是个恶梦。
所以,仁慈点吧,因为你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苦仗。你的苦仗。我们的苦仗。而我们若不一起结束这场仗,就会继续厮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