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高帝

2023-06-01 18:58 作者:搬磚貓  | 我要投稿

【题解】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原为秦朝泗水亭长,因私自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陈胜起义爆发后,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后来率军投奔项梁,受楚怀王的命令经武关进攻关中。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军霸上,秦王子婴投降,宣告秦朝灭亡。项羽率大军入关后,他被封为汉王。不久,刘邦起兵与项羽争夺天下,历时四年多,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西汉。他在位七年,于公元前195年去世。

汉高祖刘邦既是平定天下的开创之君,也为西汉政权的各方面政策定下了基调。对于刘邦在平定和治理天下过程中所运用的方略,王夫之整体上是比较赞赏的。比如,刘邦在击败项羽后迅速回收兵权,并遣散大部分军队,使其回归乡里从事生产,休养生息。王夫之称赞这一做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拔本塞源”之道,有利于迅速稳固政权。在分封问题上,刘邦优先分封地处偏远而反秦有功的长沙王吴芮、闽粤王无诸,王夫之认为这是出于“制治于未乱”的深思熟虑,也符合“大公”之道。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刘邦能够做到“无所偏任”,坦诚以待,所以夺韩信兵权而韩信不怨,与矢志为韩国复仇的张良也相处愉快,这一点王夫之也颇为赞赏。不过,王夫之对于汉高祖也有严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对匈奴的政策方面。王夫之认为,汉高祖在韩王信问题上处置失当而导致其与匈奴勾结,危害中原,是贻害后世的大错;至于听信娄敬主张而行和亲之策,既是“无耻”之举,也是严重的短视之误。

对于汉高祖时期的几位名臣,王夫之也做出了自己的评判。对于历史上颇受同情的韩信,王夫之主要持负面态度,认为他在与汉高祖的君臣关系中过分注重“利”而忽视了君臣之义,其忠诚度令人怀疑;伐齐的过程中也因“贪功”而导致生灵涂炭,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也就是所谓“毒天下而自毒”。这一评价是否公允,自然需要读者见仁见智。对于张良,王夫之肯定他敢于向汉高祖表明为韩复仇之志的坦诚,欣赏其“履虎尾而不疚”的智慧。对于樊哙劝谏汉高祖勿做富家翁,王夫之认为这一明智之言值得后世君王深思。对于萧何饱受诟病的“非壮丽无以示威”之言,王夫之却指出了其中的合理成分,提示后世要善用“壮丽之威”。叔孙通历仕十主而面谀,王夫之却不仅肯定了他制礼乐的正当性,也借他劝谏汉高祖的骨鲠之举提示后人,只要政治开明,善加引导,“佞者可忠,柔者可强”。这些别出心裁的议论,饱含深思卓见,值得读者细心体味。

从秦汉之际的历史中,王夫之还提炼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比如,《管子》中所提倡的“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是否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王夫之对《管子》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结合汉初叔孙通制礼乐的事迹,指出单纯地将“衣食足”和“礼义兴”视为先后次序的关系是极不妥当的,休养生息与礼乐制度的建设完全可以同时推进,忽视后者而单纯休养生息,会给世风带来严重的问题。其他像公财与私财的问题、名与义的关系问题等,王夫之也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些问题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时至今日,仍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价值。


汉高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