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歌曲的好听和耐听、唱功等等的一些想法

2023-09-23 02:11 作者:陌辞寒  | 我要投稿

歌曲的好听程度和耐听程度似乎是两个维度。所以一首歌存在四种情况:

一、又好听又耐听

二、好听却不耐听

三、不好听却耐听

四、既不好听又不耐听

首先要说明的是,无论好听还是耐听,都是非常主观的,指的是一首歌对某个特定的人来说是否好听或者耐听,而不是指这首歌在客观上是否优秀或者吸引人,虽然里边也有一些客观的部分(毕竟人的基因有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不然音乐要比现在的更丰富多彩)。而以下的内容都以此为前提。另外这里说的歌曲都是有人声的,其他类型的音乐不大一样。

根据我个人的听歌经历,我也能感受到这几类歌曲:

一、又好听又耐听

这样的歌,我基本第一次听就认定是我喜欢的,可以反复听,甚至单曲循环反复听也不腻。我没有统计过,但其中有几首我应该听过超过一百遍(也许有几百遍了),其余的也有大几十遍。但这类歌很少,基本可遇而不可求。

但即使是这类歌,也不是不管怎么听都不会腻的。如果经常在不应景的时候听,比如在快乐的时候听忧伤的歌,在平静的时候听亢奋的歌,甚至当早起的闹钟用,那会明显加快听腻的速度。但这类歌即使暂时听腻了,在一段时间不听后,可能又恢复如初了。

二、好听却不耐听

这样的歌比较多,我的本地歌单中大部分歌都属于这类(不喜欢也不会下载)。

这类歌又可以分成两类:

1、刚听到时感觉很好听,就不自觉地单曲循环听,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听腻了,之后也不常听了(有些歌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不听后焕发第二春,所以一般我喜欢过的歌都一直存着,但依然容易再次听腻)。

2、感觉很好听,但并不想单曲循环听,就像不是所有好吃的东西自己都想一次吃个够。这样的歌要在适合的场景听,像某种消耗品,甚至奢侈品。

三、不好听却耐听

这里的不好听并不是说多么难听,而是说自己在第一次(甚至之后)听时并不感觉这首歌多么好听,可能感觉很平淡、乏味或者奇怪等等。但多听几次后感受到了这首歌的魅力,而且不容易听腻。

我的本地歌单中这类歌也很少。但不是说在所有歌中这类歌很少,而是因为我在第一次听某首歌时,如果没感觉到好听,很可能就不会重复听了(更不会收藏或者下载),甚至没听完就切了。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情况,自己才有机会发现这样的歌。比如在自己不能自由切换的场景(像在外边、视频、广播电台里听到的,或者自己在忙别的事情),这样只要那首歌不是很难听,基本自己就会继续听下去。但这样的歌往往只听第一遍还不够,要么这个不能切歌的场景是重复的(比如电视剧主题曲、广播电台的片花片尾等等),要么自己在第一次听后一段时间后再次听到(有回忆加成感受也会有所改变,当时的心情也有可能更适合听这首歌)等等。

其中有些歌可能有很深的回忆加成,比如自己在上学时听过某首歌,虽然当时并不是很喜欢,但这首歌成为自己记忆的重要部分。等过了些年,自己再听到这首歌,就会自动想起当时的事情,所以不容易听腻。当然这样的歌就不会多了。

四、既不好听又不耐听

这个就非常多了,可以说大部分歌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属于这类,就没必要展开了。

好听和耐听的冲突

如果只是进行这样一个四象限区分,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我发现一个事情,歌曲的好听程度和耐听程度似乎存在某种冲突。也就是说一首歌可以做得更好听却不耐听,也可以做得更耐听却不好听。而且我在刚开始听一首新歌时似乎就能感觉到这首歌是更偏向好听还是耐听。

简单说好听的歌往往在刚开始就会给人一种较大的冲击性,就像把这首歌的魅力直接灌给听者,让其欲罢不能。这就像做一道菜时,把最美味的调料都撒在了食物的表面,一口咬下去,就能立即获得丰富的味觉刺激。

但这么做不是没有代价的。做一首歌的资源有限,很难表里兼备。而且听者一开始就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后,对这首歌的其他细节就不敏感了,影响后续的体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越好吃的东西越容易吃腻,再好吃的东西,经常吃也很容易腻,但像大米、青菜这样味道平淡的东西,却连续吃几十年也不容易腻。歌也一样,越好听的歌其实越容易听腻。一方面人在反复受到同样的冲击后自然会变得麻木,另一方面人在听到好听的歌时就忍不住想反复听,双管齐下,这首歌离被听腻就不远了。

反之,有些歌会很克制,在第一遍听时并不会有很强烈的感受。但如果继续听,也许听几遍后就慢慢找到感觉了。如果好听却不耐听的歌像果汁,那不好听却耐听的歌就像茶。即使自己喜欢喝茶,茶的口味也不会像果汁那样有强烈的冲击性,而需要自己仔细品味。

如果想找到这类歌,自己在听新歌时就要多些耐心,注意那些自己第一遍听感觉比较平淡、乏味或者有些奇怪的歌(但如果有自己讨厌的方面就没必要了),可以尝试多听一两遍,或者先收藏了之后换个时间再听。

好听和耐听在一首歌上的具体表现

上边笼统说了下这两种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还会体现在具体的方面上,当然这里就有更多主观性了。

对我来说,一首歌好听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旋律。这里的旋律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可以说所有能记录在(不包含歌词的) midi 文件里的都属于旋律,包括一部分唱法,我就不具体拆分了。无论是人声还是伴奏的旋律,如果足够特别,并且迎合我的听感,会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即让我感觉这首歌很好听。对我来说,旋律是我喜欢一首歌最重要的原因。

二、声线。如果一首歌的旋律普通,但声线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也会感觉这首歌好听。毕竟喜欢的声线即使只是说话或者读文章一般也会好听,只要旋律不是减分项,一般都会好听。即使是同一个人,唱不同的歌声线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声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歌手的情感。

三、唱法。如果一首歌的旋律普通,声线我也并不是很喜欢,但唱法特别,依然会让我把这首歌划分到好听的类别里。一般来说歌手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唱法里,唱法也是不同的人唱同一首歌区别最大的部分,甚至能大到听起来像两首歌。

四、歌词。如果一首歌的前三者都一般,但歌词是我特别喜欢的,也可能让我感觉这首歌好听。但我听歌时不大在意歌词,有些歌我听了很多遍,但其实不知道歌词讲的是啥……当然歌词不能扣分,太俗或者太暴力之类的我无法接受,会把前三点的分也全扣光。所以基本没有只靠歌词就让我喜欢的歌。

五、歌曲背景和个人经历加成。有些歌是带着故事的(可能和歌词或者创作背景等等有关),如果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再去听感觉就会不一样。另外一个人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场景或者时期第一次听或者经常听某首歌,那么这首歌就成为了他经历的一部分,具有回忆加成。但对我来说这一点不怎么管用,有回忆加成能让我感觉这首歌很熟悉,但熟悉和好听是两回事,熟悉也和是否喜欢没多少关系。比如很多人说零几年那会是华语歌坛的顶峰,各种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我现在喜欢的歌很少有那个时期的(当时喜欢的歌也不多),那些歌对我来说确实很熟悉,我也认为其中某些歌很优秀,或者很有特点,但并不符合我的口味。即使有回忆加成,我也不会感觉多么好听。当然如果一首歌本来就是我喜欢的,这些加成肯定是重要的加分项。

总结:旋律远大于声线大于唱法远大于歌词大于歌曲背景和个人经历加成以及其他,比如 100 >> 20 > 15 >> 2 > 1。当然这里的比例只算加分而不算扣分,如果算扣分,其中任何一项都能把其余的加分全部扣光。

一首歌耐听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旋律。

依然是旋律,但和上边好听里的旋律不大一样了。对我来说耐听的旋律远比好听的旋律标准高。某些口水歌我在第一次听时也会感觉旋律好听,但听几次就腻了。而且一般来说,我感觉一首歌的旋律耐听,往往不是指整首歌的旋律都很耐听(基本不可能),而是有几个片段(一个片段可能只包含几个字,甚至只有一两个字)耐听,这几个片段就能让整首歌的旋律活起来,我称其为这首歌的灵魂。

我对一首歌的旋律比较敏感,可能在第一次听时就能捕捉到几个关键的片段(需要避开各种套路,第一次听时可能不好分辨),然后认定这首歌很耐听。相反,如果我没听到,那这首歌大概就很难耐听了。对我来说,听完一首歌(或者它的一部分)后,最多的评价就是“旋律没特色”,然后大概率我就不会再听了。

二、声线。

依然是声线。但是,在这里声线也只是加分项了。如果旋律很普通,即使声线再迎合我,这首歌对我来说也很难耐听,所以我很难喜欢一个歌手的很多歌,除非在喜欢声线的同时又有相似的喜好。

如果一首歌的旋律符合我的耐听标准,那声线会是不小的加分项,可能明显增加我的重听次数。反之,如果一首歌的声线我不喜欢,那么基本就很难耐听了,即使我很喜欢旋律,相当于一票否决了。

三、唱法。

依然是唱法。但和声线又不同了。好听中的唱法,在这里可能是加分项,也可能是减分项,而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先说减分项。这就和唱功有关了。很多歌之所以好听,很大程度是因为歌手的唱功好。这种唱功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性(就非常像第一次吃很美味的食物),多听几遍很容易腻。如果一首歌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歌手的唱功上(这是某些比较高级的口水歌的特点),那么基本不可能耐听。所以我一般并不看重歌手的唱功,甚至唱功越好的反而越不喜欢(因为他们唱歌时会经常有意无意地展示唱功,而其中很多部分对耐听来说都是减分项,一平衡很可能成负分了。而且因为他们唱功好,就可以把很多旋律并不特别的歌也唱得很好,甚至刻意唱这类歌来体现自己的优势,相当于反向筛选了)。

再说加分项。唱法对耐听来说显然并不都是减分项。这里要引入一个“自然”的概念(人有判断声音是否自然的本能,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但不同的人敏感程度不同,也和喜好有关),越自然的唱法就越容易是加分项。比如有些人在唱歌时的发声方式和别人不同(或者在唱歌时有更多细节等等),这是先天的,很难后天训练出来(后天训练的很容易听起来不自然),那么这就很可能成为加分项。即使是唱功,也有自然的,依然可以成为加分项,但这个可能就不大好把握了。我很少听到唱功又好又非常自然的歌,或者说听这样的歌并不容易注意到唱功,就像一幅画如果画得特别自然,人们就不容易注意到其中的技巧。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现在年轻人好像很少会提到的一个词,“美声”。这个词很好,但我喜欢的歌没有美声唱法的,我也从来没感觉美声唱法好听。原因就在于这种唱法太不自然了,一个不自然就把它所得的所有分全扣光了,最后还是负的。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的,也有不少人喜欢美声,但年轻人的意见似乎比较一致。

同样我感觉不自然的还有戏腔,各类剧,无论是京剧越剧还是西方的歌剧(也是美声的来源)基本没有我喜欢的,原因还是我感觉很不自然。那种声音并不是人在自然的状态发出的,当我感觉不自然时,其他的基本就全不感兴趣了。当然不排除里边有比较自然的,但我不想为了找少数自然的,而去听大量不自然的。

而反过来看,无论是美声还是戏腔都非常吃唱功,相当于前后呼应了。

四、歌曲背景和个人经历加成。

我把这一点放到了歌词前边,因为在耐听方面,它们会起到更多的作用。对我来说,歌曲背景、我的个人经历和一首歌是否好听基本没什么关系,是两码事。

但在耐听方面,歌曲背景和个人经历会起到更多作用。如果自己在听一首歌会自然回忆到美好或者感人的东西等等,肯定愿意多听几遍,相当于让这首歌更耐听了。当然这也只是锦上添花,一首歌不可能只靠这些就变得很耐听了,还是要建立在前三点的基础上。

五、歌词。

歌词虽然排在了最后,但歌词对耐听的作用依然比对好听的作用大。虽然我不怎么在意歌词,但一首歌听多了,总会时不时看看歌词,或者听的时候想想歌词的意思或者意境。可以说一首歌听得次数越多,歌词的重要性就越大。

如果歌词是减分项,那对耐听的负面作用也更大。毕竟如果只是第一次听,可能还没注意到歌词内容是什么,注意力都在旋律和声线那里。但听多了总会注意到,如果歌词的内容我不喜欢,那就不可能耐听了。

总结:旋律远大于声线大于唱法大于歌曲背景、个人经历加成和歌词大于其他,比如 100 >> 15 > 10 > 8 > 5。这个比例也算只算加分而不算扣分,实际上后边的几项我更在意不会扣分而不是加多少分。

好听和耐听在一首歌上的具体冲突

看顺序好像没什么冲突,都是旋律排第一,并且远大于之后的,第二第三的位置也没变,第四第五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但实际上在每一点都存在冲突。拿最关键的旋律来说,冲突就是最明显的。

比如说套路很容易让一首歌的旋律好听(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使用相同或者相似和弦的歌),制造新鲜感也可能让一首歌获得很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出其不意的旋律走向,细听就会感觉到明显的不自然)。但多听几遍这些就原形毕露了,而且全都是耐听的减分项。

一首歌要耐听,一方面要有足够明显的特色,不然就过于平庸了,缺少可反复听的点(毕竟歌曲不像大米白面之类是必需品)。另一方面还要足够自然,在反复听的情况,微小的不自然都会被不断放大,直到自己无法忍受。比如有些歌我是因为吸气声太大而听不下去的,这样的细节前几次听时基本注意不到。再比如某些歌的伴奏的某个部分很吵,也可能成为这首歌不耐听的重要原因。

这两点显然是有冲突的,平衡点非常难把握。

而且唱片公司或者音乐平台是不希望大家守着几首歌反复听一辈子的,不然新歌卖给谁。他们并没有动力让歌曲很耐听,更何况耐听还和好听有冲突。而耐听的歌因为不够吸引人,可能就没有多少人听过,音乐人也很难饿着肚子做这类歌。

好在对个体来说,现有的歌曲就非常非常多了,如果自己用心找,肯定能找到很多耐听的。很多人抱怨现在的歌质量太差,又不愿意主动找歌,只听老歌或者当下流行的,那就不能怪别人了。而且一首耐听的歌,可以听很久。比如一首三分钟的歌,听一百遍就五个小时了。当然自己不可能连续听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会穿插在各个地方。如果自己不是每天都听几个小时的歌,那么有十几首耐听的歌可能就足够了,平时再走马观花地听听其他的歌。而且很多音乐是没有人声的,旋律也更加复杂和丰富,更容易找到耐听的。

声线和唱法上也有很大的冲突。

基本上判断一首歌好不好听,主要看它好的方面,比如声线和唱法是否足够有特色,或者迎合自己,即使有些不自然或者瑕疵也是无伤大雅的。但耐不耐听就非常看减分项了。

如果自己不喜欢一首歌的声线,刚开始听时可能被旋律和唱法吸引,依然感觉很好听。但多听几遍,声线的负面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了,直到自己无法接受。

而唱法中包含更多不确定因素,每一个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减分项。像唱错一个字这种事情,第一次听可能都注意不到,可一旦注意到了,那就非常难受了。而人在唱歌时发出的种种声音,总有一些是不大自然的,这些都会在反复听的过程中慢慢放大,直到某个阈值。

和旋律一样,声线和唱法也存在有特色和自然的冲突。有些人的声线有特色,但不自然,唱法就更是如此。而且和旋律不同,一个人的声线和唱法是不能随意选择的(比如配音演员在说话时可以切换很多声线,但很少有人能在唱歌时切换很多声线),而培养和宣传一个人是有成本的。那么很流行的那些歌和很出名的那些歌手就不可能在耐听上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要想找耐听的歌,一定要听尽量多的歌手唱的歌,包括自己从来没听说过的业余歌手。毕竟耐听其实不怎么看唱功,只要基本功没什么问题、录音环境可以,就可能录出不错的歌曲。

关于翻唱和翻调歌曲

因为我更在意歌曲本身的旋律,所以我发现一首喜欢的歌时,可能会去找翻唱版本,而且可能更喜欢翻唱版本。从唱功上他们可能不如原唱,但声线或者唱法可能更迎合我。

但找到喜欢的翻唱版本也并不容易,在找的过程中,可能得听大量的低质量翻唱,对耳朵是一种折磨。而且翻唱的歌曲一般是基于个人兴趣制作的,更容易存在各种瑕疵,这些都是耐听的减分项。所以一般我也不会去仔细找翻唱版本,除非对原唱的声线或者唱法明显不喜欢。

但歌声合成引擎提供了另一种方法,自己可以用喜欢的声库翻调喜欢的歌曲。因为声库的声线是稳定的,唱法也是可控的,如果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么就可以一直用。这也是我喜欢翻调歌曲的重要原因。

我一般在翻调歌曲时,会弱化唱法的占比,比如音高线、张力、气声之类能不动就不动(当然这种做法对某些歌是无效的,不动的话听起来就很不自然,这些歌我基本就不翻调了)。就像前边说的,一首耐听的歌(不耐听我也不想翻调,可能还没调完就以及听腻了),对我来说唱法的占比只有 7.25%,这部分完全舍弃都无所谓(只要别倒扣分)。而现在的 AI 技术依然不能在细节上做得足够好,如果完全手动抠细节,工作量巨大不说,很容易做出不自然的地方,要想不倒扣分是非常困难的(我的本地歌单里几乎没有任何一首别人调的歌曲——只有一首作为我翻调的参考曲留在里边,无论他在圈内多有名,或者技术多强等等。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对歌曲的喜好有关)。所以我基本也不认同圈内的一整套(或者好几套)评价体系。

以后 AI 技术会更加成熟,更容易做出细节上更加自然没有瑕疵的人声,我是比较期待的(目前翻调一首歌的工作量还是太大,其中很多还是重复工作),有些歌我甚至刻意等到以后技术更成熟时再更新。

关于挑选声库,我也更在意声线是否是我喜欢的,以及唱法是否足够自然。之前感觉 Weina 质量比较高就也买了,但一共就调了三首歌(其中两首还是双人对唱,另一首是当时实在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声库了,调出来后我自己都很少听,之后可能换个声库再改一版)。

关于叨叨冯的音乐评价标准

之前叨叨冯( @叨叨冯聊音乐 )提出一种用三个维度评价一首音乐的方法:

我的节目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首音乐好不好听、喜不喜欢以及有没有艺术价值是三个独立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前两者是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后者有客观标准,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判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做了一张图,数字1-7,都可以对应不同的音乐作品。以我自己的角度举几个例子:

数字1:我觉得好听, 但是并不喜欢,也没啥艺术价值。比如某些短视频神曲,悦耳,但也仅仅是悦耳,像是给耳朵灌了一口工业糖浆。可以类比一下脱口秀里的谐音梗,好笑,但不高明。

数字3:我觉得不好听,也不喜欢,但是艺术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勋伯格某些十二音体系下的弦乐四重奏,大家感兴趣可以搜来听听看。

数字4:我觉得好听,也喜欢,但是没啥艺术价值。比如很多动漫歌曲,我没事儿老听,但是从音乐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数字5:我觉得好听,也很有艺术价值,但是我就是不喜欢。对我来说《D大调卡农》就是这一类,真的听太多了,是我自己婚礼上特意嘱咐不要演奏的曲目。

希望在这个评价体系之下,大家也能少一些纠结。欢迎大家把你心里每个数字对应的音乐作品也分享给我。 

其中有多少艺术价值这个维度需要专业知识,和大多数普通听众关系不大,我也不做评论了。另外两个维度是好听程度和喜欢程度,和我上边写的好听程度和耐听程度基本差不多。

好听程度基本一样,就不展开了。那为什么自己会觉得一首歌好听但并不喜欢呢?好像有些矛盾。其实就是自己听太多了听腻了,不耐听。上边的“数字 1”和“数字 5”的例子都属于这种情况。同样“数字2”里是自己喜欢但不觉得好听的歌曲,就是我说的不算好听但耐听的歌,既然喜欢就免不了经常听,如果不耐听,也很难听得下去。

(之后可能再更新。)








关于歌曲的好听和耐听、唱功等等的一些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