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深海,再见原来的自己
“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可是..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一些光亮在等着你。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漫漫长河路,失足深渊并不可怕,身前的黑暗只是暂时的,纵使大脑一片空白,幻想死亡,但我永远希望可能会看到这篇短评的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好好活着。
“快醒醒,要散场了。”
关于《深海》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极度分裂,喜欢的人喜欢得他死去活来,不喜欢他的人可能对其毫无感觉甚至有些许讨厌。作为一位抑郁症患者,也作为一个编导专业生,我本身是冲着剧作本身的idea去的,在观看了电影以后,吃饭途中观看了大量有关此片的解析和评论,我甚至有我看的和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一部作品的疑问了。
总体而言,是一部值得鼓励和肯定的作品,不知道田导有没有相关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选择将镜头对准抑郁症群体,以这样的一种动漫的方式进行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勇气,这点无可厚非。但是于我而言,也有可能是受到抗抑郁药物的影响,我自身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动浅尝辄止在眼眶湿润而远没有到痛哭流涕的境地。
在叙事方面,这点或许是受到国内市场限制原因,克苏鲁元素的加入让这部国漫上市的旅途变得无比的漫长,删删改改改改删删,据主创团队所说耗时七年之久,在情节的叙述上或许有许些的拖沓,难以尽如人意,但是若是因为具体内容被删减而造成这样的结果,或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无可否认,经过处理后的电影内容的情节上的确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些人会将电影归为意识流动画电影。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若是为了向大众呈现,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个心理疾病而不是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观影者群体之中,更多的人只是普通人,不是相关专业的人,他们只会选择去看一次这一部电影,过多的隐藏,过度的暗喻只会适得其反,让人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细细品味,二刷三刷以后可能又有全新的感受。可惜的是更多的人只会选择去看一次一部电影,而不是二次三次四次去拉片,去解析这部电影。
在影片的动画效果制作上可谓是最为亮眼之处了,水墨粒子特效名不虚传,优美如水墨画一般的场景可谓让无数人惊叹不已,完全可以做到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屏保的程度。我是看的午夜档,在电影内所使用到的特效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一个就是逼真,极其的逼真,另一个是细节,非常丰富的细节。泡沫的形态,层次,颜色,动态变化都非常生动形象,学后期出家的我自然明白这背后的庞大的工程作业,也不禁感叹主创团队坚定的信心。
在这里多提一下水的特效,Netflix的剧作《爱死亡与机器人》中,在第三季的第九集有关于Jibaro的场景,主创Alberto Mielgo在处理水的动态特效时没有给到长镜头,超级计算机在模拟水的动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因为元素过多而导致计算量成倍增长的结局,最终导致画面渲染速度越来越慢,可见在动画里模拟水的特效有多么难。但是电影《深海》的主创团队把水的质感和形态处理的都相当不错,细节的把控到位,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讲完了电影的优点,接下来讲缺点,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死忠粉,觉得这部作品精妙绝伦无可挑剔,到现在你可以退出去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立意,运镜,画面,人物设定以及剧情上都有缺点。
一个个来,先说立意,立意上导演以抑郁症为故事核,囊括了包括重组家庭,未成年人自杀(自杀还是意外值得商榷),留守儿童,可能有重男轻女种种话题在其中。这的确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导演也做了不小的尝试,但是从评论的极度两极分化的结果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想法并不值得鼓励,没有给到具体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在表现力上短了一口气。
接下来来讲人物设定,在人物设定上主要围绕两个角色,一是患有抑郁症的小女孩参宿,二则是深海大饭店的主人南河。参宿作为女主人公,在开启故事正题之前的跳海这一行为,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事件,导演在表现上极为模糊,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看到鱼儿在甲板上想去救鱼,听到了海精灵的歌声于是跳入海中,第二次虽然没有直观表现,但是甲板上留下来的手机或许说明了这是参宿自己的选择,毕竟在前面参宿是将手机带入了深海大饭店的。意外和自杀这两个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意义上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点上混淆视听我完全不能接受。
在第一次出现跳海的情节的时候,是听到了海精灵的歌声,为了寻找母亲而坠海,在接受是女主角患有抑郁症的前提之下,寻找母亲这一行为更多是一种维持她希望,维持她活下去的一种动力,我自己作为抑郁症患者,也曾幻想过自杀,但都是走投无路而只能选择结束痛苦,参宿自杀却不是这个理由,她选择的是希望与追寻。换句话说,有留念的人不会自杀。她是希望妈妈来找她,来关爱她的。只要有这个念头在,她就不会选择去死。
退一万步说,即使动机是选择通过极端的自我伤害来达成被妈妈关注(比如是不是我自杀了,妈妈就会来看我了/接我走/关心我……),她也不会选择跳海。
因为这种自杀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强烈的信息传递,当事人一定会选择一个能被人发现的地方来进行。而且通常在进行自杀这种极端操作之前,当事人会先尝试自残。只有在自残不成功的情况,才会逐渐升级,最终走到自杀这一步。影视剧中那种毫无征兆的一步到位,只是为了视觉冲击而进行的艺术表现。
跳海尸体难以寻回,甚至都不会有人发现,消无声息的进行百分之一百成功的寻死之举,只有万念俱灰无比绝望的人才会选择。而且一旦做了,就不会回头,也不会有很强的求生意愿。片中参宿漂流这么久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她真的要想死,十个南河都救不回来。
如果是冲动自杀,那当事人需要受到大的事件冲击,没有人会无缘无故选择去死。但是在片中,出海游玩的过程虽然算不上多愉快,但也谈不上什么冲击性事件,所以这条也不能成立。
如果是持续性的压力导致的自杀呢?我个人倾向是不太可能,参宿的表现不符合慢性压力的特点。简单来说,抑郁症就像是一口高压锅,被慢慢加热到爆炸。在这个临界点之前,人会犹豫会尝试,会等待支撑生的意愿慢慢崩塌。这是一个逐步渐进的缓慢过程,不是深夜看妈妈的视频emo,决定像选择点个外卖一样选择去死。
只要当事人不是双相(双相情感障碍),都会有一个慢慢丧失正常社交的意愿的过程,而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选择死亡。
如果参宿是这种,她应该是变得越来越孤僻自卑、自责自罪、疲惫倦怠,没有兴趣去主动进行任何社交活动,到最后是郁郁寡欢到连装都懒得装。而不是像片子中那样,可以逛邮轮上的市集,有兴趣拍照,还能参加家人的聚会。她是抑郁,但是远没有达到要去死的程度。想死和去死还是有区别的。于我一个亲身经历的患者而言,很难从自杀这一情节中得到共鸣。
倘若是这样,更大的可能性便指向了意外落水,毕竟只有这样后面的很多的行为才能得到解释,但如果是意外落水的话,制片方的居心又何在呢,在参宿醒悟回忆的镜头之中,总共三个分镜头,第一个是参宿在床上看母亲留下的视频,第二个她便在甲板上了,第三个镜头她便消失了。这样的镜头语言是想表达一些什么?观众在看到这对之前的情节又会产生怀疑,在情感上来说,通过故意混淆意外和自杀这两个概念玩弄观众的情感的行为我很难以接受,特别是触及到自杀的情节的时候,在其他相关的情节之中选择映射选择暗喻我都可以接受,但在这种关键性的情节之中混淆视听只会让我觉得制片方是何居心。
在看完部电影结局以后更多的观众感受肯定是意难平的,一个连亲生女儿的微信都不想回的母亲,怎么可能会跑到医院的病床边去呼唤参宿(在影片中有镜头给到了参宿和母亲微信的聊天记录的画面)。
(至于为什么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更倾向于是亲妈,可能是因为在影片内几乎没有给到后妈对于参宿的关心或关爱的镜头。若说花花阿姨影射的是后妈对于参宿的爱的话,单独这一点很难让人建立起后妈对于参宿的关爱,若说一定是后妈的话其实也可以说得通,但是为什么导演要在这里做模糊化处理,明明一个镜头可以解决的问题目的何在呢)
一个自杀未遂还背负了救命恩人性命的人,怎么可能在被父亲忽视、母亲抛弃、自己抑郁自杀的情况下,突然积极面对人生?
特别是参宿之前有妈妈走了是她的错,南河是因为她才死的这种想法。更不要提中间还有一段,参宿放弃生命,撕破幕布找南河的镜头。
参宿和妈妈这种人设突变,是难以让我接受的。
在回到另一位主角南河,南河在前后的人物形象转变太过于矛盾化,以至于好感和恶感都没有足以到完全感动一个观众的水平。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电影把这个人物形象设计的很脸谱化,但同时又很不协调。南河是几个很矛盾的性格点糅合到了一个人身上。自我、浮夸,但是同时又很焦虑、偏执。
自我和自卑是一体两面的,浮夸和孤独是一体两面的,并不是和焦虑偏执互为表里的,这种设定让观众很难认同。
(综合了一下朋友讨论的意见,有很多人提到南河角色的夸张化是和他小丑的身份有关。是为了突出他在海上漂流时候,安抚参宿的过程,寄托了南河自己幻想。同时市侩的船长形象是南河自己作为小丑挣钱的过程,创意菜是南河自己想一战成名的愿望的具象化,在影片最后参宿醒悟的那段回忆里有提到过。
然后问题来了,无论是救人安抚参宿的南河,还是作为小丑努力挣钱的南河,在前期都没有任何铺垫。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行为非常跳脱,某些部分还很不合理的南河。导演寄希望于通过最后半个小时几个片段的回忆,让观众与这个人物角色形成共鸣,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接下来就到了剧情,我不止一个跟我吐槽了这部电影的剧情主线问题,参宿在进入到了深海大饭店以后先是找妈妈,然后再是找海精灵,再变到挣钱,对抗丧气鬼,最后再到去海底之眼再抓一只海精灵,在捉的过程中又变成了去对抗丧气鬼…有些人可能会将故事的核心链一以贯之为找妈妈,但若如此模糊化处理的目的到底在哪里。
故事整体讲述的便是参宿在坠入海中以后的濒死体验,而且是自杀以后的濒死体验,但是为了避免观众看出来这一点,导演并没有明确挑明这一点,这就到底了在剧情进入深海大饭店以后的主线剧情的混乱和逻辑链的难以自洽。
动画的很多人物的处理也让我感到费解。
首先是海精灵。这玩意长得像个成了精的多目发妖,不仅造型日系还能煮汤。它为什么救参宿,怎么会唱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没人知道。对剧情的推动显得莫名奇妙。一个看上去像怪物的东西要带你去找妈妈,你就去了?参宿把它放出来之后,差点把船毁了然后就退场了?
其次是南河。前面的部分过于闹腾,到后面要去海眼的时候又感觉很悲凉。随着剧情推进人物性格转折之大让人无所适从。坚持创新菜的时候目中无人,客人不满意的时候过于卑微,利用参宿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狡诈,对抗丧气鬼的时候又毫无道理的无条件支持。一会儿狂妄,一会儿谄媚,一会儿奸邪,一会儿英勇,行为动机毫无逻辑且反复横跳,看得观众一脸懵逼。
最后是船上的众生。其实就是不知道这么多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无论是关爱参宿,还是后面对抗丧怪冲击海眼,剧情转变都很突兀。感觉众人都是无脑all in,无论南河出什么馊主意大家都跟。
这部分问题导致观众在跟着剧情的过程中不断出戏。一会儿感叹一下画面好漂亮,一会儿感叹一下海獭好可爱,但就是无法看进去,故事完全没有沉浸感和氛围感。
我在看到深海大饭店出场的时候,隐约猜到参宿可能是死了。等到了后面看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剧情的时候,我就说不会是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为了把海难强行合理化吧。结果没想到是,虽不中,亦不远矣……
导演差不多是快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才揭示了参宿自杀的事实(按照前面的分析意外落水可能更合理一些),但是前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在暗示观众了。参宿一开始见到深海大饭店的时候,经过一个仿古牌坊。正面写着“你可来了”,背面写着“一生见财”。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传说中,地府有一副对联,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你可来了”。
民间传说中最有名的一对鬼差,黑白无常。黑无常官帽上写有“天下太平”四字,意为对违抗法令身负罪过者一概无赦。白无常官帽写有“一见生财”四字,意喻予感谢并对恭敬神明之人以好运。
换句话说,参宿在坠入海中以后便进了鬼门关,深海大饭店是孟婆楼,拿海精灵煮的是孟婆汤。饭店用餐的客人都是孤魂野鬼,南河早已因为救人做了鬼差,负责让这些客人喝下孟婆汤去转世投胎。他之所以千方百计想赶参宿走,是不想让她死。后面莫名其名对抗的丧气鬼,其实就是参宿的执念。南河带领深海大饭店全体员工对抗丧气鬼的过程,是为了帮助参宿化解执念,助她还阳。
参宿经历的所有故事,都是她用见过的东西脑补的。深海大饭店是来自于参宿看过的那本画册,海精灵是妈妈风中的形象,丧气鬼来自于红风衣,红帽子小猫是瓷瓶,海象管家是爸爸,海豹阿花是后妈,海獭糖球是弟弟,船员里大海象是周围的大人,小海獭是周围的小孩,南河的魔法其实为了让她在漂流的时候保持清醒……
大家都知道意识流的故事很难讲,但是能不能不要用这么蠢的方式来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的方法就聪明得多。我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驯老虎,一个是人吃人,你选择相信哪一个?
深海是让观众直接没得选。参宿发现真相的时候,放弃生命去找南河,监护仪上的心跳都停了,然后又被南河赶回来了。这段剧情简直了!
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导演其实可以参考一下入侵脑细胞和当怪物来敲门。前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要进入一个疯批脑子里,所以后面无论发生什么不合逻辑的事情观众都不会觉得奇怪。后者是把事实用故事来讲述,什么是善恶,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现实。
深海是把故事当事实来讲,可是又不符合事实。而且最关键的是,导演也没讲清楚如何对抗抑郁化解执念。
感觉南河在千与千寻海上分店所做的事情,仅仅就是为了让参宿意识到自己昏迷了并且醒过来。
我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参宿背负着南河拯救她的希望,所以答应他要好好活下去,在未来微笑着面对人生。
这种偶像剧式的希望,你觉得可能吗?南河为了救她给予的情感支撑,能解决她缺少父母关爱陷入抑郁的问题吗?
反而是参宿更有可能因为南河的死而患上幸存者内疚综合征。不管她是意外落水还是自杀,南河都是因她而死的。我不觉得一个自责自罪的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牺牲式营救而被给与力量,找到向前生活的目标。(没必要杠我,我自己就是抑郁症患者)更不可能通过她妈狗血式的床前哭丧,而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结尾这种突然强行升华主题的和谐式结局,让观众感觉很错愕。在现实中,被父母嫌弃为包袱的孩子,几乎没有过得幸福快乐的。
我理解不了,也没法接受这种剧情。
也有一种可能,这样的剧情是为了表现参宿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样处理的话我的认同度还是会更高,但是这样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在深海大饭店的前半段,剧情基本上是围绕着南河这个人物角色展开的。根据后面参宿回忆的部分,应该是南河在漂流时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在这部分其实是掺杂参宿对南河的依恋在里面的。不仅有依恋,还交织着参宿自己人生经历,比如南河是船长在带领表现参宿周围人际关系的全体船员。后半段才是参宿自己心理变化的心路历程,包括南河一边对她自暴自弃的嫌弃,一边又努力让她振作不要放弃。嫌弃她晦气会引来丧气鬼,又说我有魔法,你要坚持。
深海大饭店的剧情其实不是以参宿为主,而是南河。这也是我作为观众一开始就感到很迷惑的点。核心剧情其实是包裹在参宿的潜意识之下的,太过晦涩难懂。而主线人物又不是参宿,而是用生命帮助参宿并且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南河。这也是我在评论里说的,会隐约觉得不对但是又说不出的问题。
作为导演,剧情真的不能这样设计。观众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案例的心理医生,没有几个人有这个能力,在2个小时里把这么多内容看出来的。这样的艰深的剧情简直就是在质问观众,你不考上北大清华是因为不努力吗?
正如我前文所说:“电影若是为了向大众呈现,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个心理疾病而不是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观影者群体之中,更多的人只是普通人,不是相关专业的人,他们只会选择去看一次这一部电影,过多的隐藏,过度的暗喻只会适得其反,让人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细细品味,二刷三刷以后可能又有全新的感受。可惜的是更多的人只会选择去看一次一部电影,而不是二次三次四次去拉片,去解析这部电影。”
最后就是画面和运镜了,和他的剧情相比,反而我觉得是大同小异了。在人物建模上,南河的面部建模也未免太像大圣了,虽然田导这片子是你导的但也没必要这么明显吧。
其次就是影片致敬的问题,深海大饭店内部也未免太像千与千寻了,外部又太像哈尔的移动城堡,外界的画风又太像大鱼海棠等等还有一些我眼熟但是叫不上名字的地方。
运镜问题也是一个我注意到的比较大的问题,“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该处理长镜头的给了短镜头,该短镜头缺处理给了长镜头,很多值得更长的画面却只有一到两秒就切掉了,不知道你们跟不跟的上,我是跟不太上,莫名其妙就发生了,然后画面就没了。
总体而言,深海这部以抑郁症为故事核的电影,画面的精美程度和故事剧情的关联程度不大,故事主旨过于沉重,也没有处理好人物角色的最终的命运。同时,影片中提到,鼓励抑郁症患者多笑笑,多点真心的笑容,就可以给他带来希望,这点我是很不认同的,同时也是我身边很多和我一样的患者所诟病为消费抑郁症的点,一个成年人可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参宿一个小女孩又有什么能力解决它。话题核心是严肃的,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而不是主创团体通过光影的绚烂来掩盖故事背后的沉重,浅而虚浮至少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南河从头到尾都不是参宿的解药,南河只是想把她救活而已,这点在故事最后几分钟可以了解到。但是倘若心死了,那怎么也就救不回来了,唯一的归宿只有通过死亡结束痛苦。恐怕片中最后长鸣的心跳监护器的声音,才是参宿的真正结局吧。
导演可以注意到这个题材,我作为患者而言十分感动,值得肯定。但是我更希望这样的一个题材可以被更多人所注意到,可以被更多人所认真对待。让更多的人可以真正了解到这个群体,了解到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
让抑郁症好起来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也是无数疾病真正被治愈的自然规律,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理性的去对待这个疾病,去对待这些患者。
“长大后的参宿望向村庄的田野,这才是她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她从来没有忘记南河,或许南河才是她所需要治愈的伤痛,就像抑郁症一样,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