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骂上热搜的“小妖怪”,暴露出多少极品父母

2023-01-13 13:09 作者:半耳聆  | 我要投稿


1月10日,当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小妖怪的夏天”里,眼瞅着看到国漫的曙光时,却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音:#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这位“家长”在某平台发文称:“一个动画片一般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吧,那作为一个儿童看了是什么反应呢?我的孩子看第一集的时候被乌鸦的装鬼给吓哭了,第二集开始不到一分钟就吓哭了。这是拍给孩子看的吗?孩子看了绝对有童年阴影。这样一部动画片想教给孩子什么?有什么教育意义吗?如果没有教育意义,那能给孩子带来欢乐吗?”

对于这位“家长”的“炮轰”,无数网友表示:看到第一句话我就懒得看下去了,什么叫:一个动画片一般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吧?这么说起来玩具一般应该是给儿童玩的咯?

让家长把自己家孩子手机摔喽,电视砸喽,电脑碎喽,去看弟子规。

这部动漫我也是和孩子一起看的,讲真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如果你看过《中国奇谭》哪怕是一集,都会被创作团队满满的诚意所打动。

虽然目前只更新到第三集,但播出效果极好,话题量一路飙升,网上更是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5分!

在我写稿之时,这部动漫一直维持3.7万人在线观看。

这是什么?这就是口碑啊,这就是最直接的肯定啊!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更是让无数打工人找到了极强的共鸣感。

生而为普通人,我们都是浪浪山上的小猪妖,被困在权威和现实之中,无法抽身。

悲催的小妖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被老板的大饼哄得一愣一愣的,他费尽心思改良的箭,被无情折断。

为了惩罚他,上司罚他一夜要砍1000斤柴,好不容易集齐了1000斤,却被小王一个不满意给点了。看到这里,网友大呼:像极了卑微又社畜的自己。

当他鼓足勇气告诉妈妈我想离开浪浪山时,又被亲情牵绊着。

身为打工人的我们,不是没了棱角,而是不得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自觉地磨平了棱角。

看到这些,不禁湿了眼眶。

所以,那位“家长”,你还要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吗?

可能会有人说,这位家长一定是炒作,是某些公司的恶意营销!可是,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着,并且一直存在着。

2022年11月份,一位情绪激动的妈妈,在书店里歇斯底里地怒斥店员:你再卖这种“毒品”,我这条老命就跟你们拼了。

并扬言说“哪天我会扔一把火进来,把这里全烧了!”

然而,这位家长口中的“毒品”,只是一些盗墓、言情类书籍,虽然说没有营养,但也没有家长口中说得那么严重。也不是什么毁三观的书。

评论区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位妈妈的问题所在:家长总是能为自己教育的失败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从武侠小说,电视,到电脑。

《黑镜》里有一集《方舟天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给萨拉的大脑里植入一枚芯片。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妈妈可以随时看到萨拉的位置。

甚至,可以控制女儿看到的内容:只要出现让萨拉产生压力的画面时,比如少儿不宜的暴力场景,“滤镜功能”会让萨拉眼前的画面自动打上马赛克。

从此,她的生活里,恶狗会变成一片模糊的马赛克、男生打架流血也会变成一片模糊的马赛克。

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于是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真实的世界离她越来越远。

同时,强大的保护层,也让孩子丧失了自己长出铠甲的能力。

像不像上面我们看到的家长?过度保护,喊着“为你好”的父母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太多家长,喜欢化身为“甩锅侠”。

一味地怪罪书籍、影视作品、游戏,而从不反思自己。

然而背后所引发问题,终会以让人震惊、或哀叹的方式浮现出来。

与其自以为是地去控制另一个人的人生,不如选择去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己长大。

最后我想说的是:

动画片不一定能教育孩子,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动画片,而是父母本身。

任何时候,请学会审视自己。

愿共勉,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



被骂上热搜的“小妖怪”,暴露出多少极品父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