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9年全国主要省份高考题简要统计(除去改革与小论文)
政治史39+经济史64+文化史68=171题
经济史64 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中国近代,西方近代
中国44
古代19 商业18(商品经济5 +经济政策5+福利1 +大背景2 +对外1 +都城迁移3+ 手工业1 )农业1(有一部分包括进商业中)
近代15 经济政策5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4 经济成分2 人口迁移4
现代10
世界20
世界市场6 城市化,工业化,工业革命9 福利政策2 大背景1 经济地位的转变2
政治史39 中国古代主要集中在汉唐宋明清 近代晚清 西方,美国,英国为主
中国31---选官10 行政制度7 外交主权14 西方8
古代 19 近代14 现代 外交5
文化类与史观考察68 国家范围时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中国近代,西方近代工业革命时期
抗日文化2经济思想4启蒙,人文主义11共产主义,社会主义2史观4儒学;理学:传统文化:清末(有一部分分部在其他)15科技4
三民主义3民族主义6文化交流与变化9文学艺术2
语言4
抗日文化2
关键词作用57
影响23意义18评价6原因50
特点26特征2背景30异同7
认识7为什么7反映8实质4概括60
目的10主张16表现2评述2说明63相同3不同11差异5启示4理由3依据4趋势4变化20因素5观点17观念2理解3状况4
政治史
选官8
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科举制特点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科举)
行政4
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宋代---明清时期乡约制度
科技1
汉武帝纪年方法
主权外交4
荷兰侵占中国台湾
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
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
近代14
地方行政及制度改革3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
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
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实质
条约外交4
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转变及其实质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 九国公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所采取的外交方针
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选官2
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国民政府与抗战4
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历史背景日本侵略战争进程
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现代 外交5
尼克松转变对中国态度的原因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发展--重要转折点
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日本对华政策改变
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西方8
美国
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美国民主制度
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10分)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经济史64
中国44
古代19 商业18(商品经济5 +经济政策5+福利1 +大背景2 +对外1 +都城迁移3+ 手工业1 )农业1(有一部分包括进商业中)
近代15 经济政策5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4 经济成分2 人口迁移4
现代10
世界20
世界市场6 城市化,工业化,工业革命9 福利政策2 大背景1 经济地位的转变2
古代19
农业;1
农作物 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作用
经济制度与政策5
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两税法与唐前期的 赋役制度 积极作用
王安石改革
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象产生原因影响
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商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5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表现
明朝海外贸易活跃原因
海外白银流入中国背景
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社会福利制度1
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
经济背景2
社会转型”在经济上表现
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
对外交流1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都城迁移与经济3
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影响
决定隋唐定都长安因素
洛阳成为“二京”之一
手工业1
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近代 13 经济政策5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4经济成分2人口迁移2
经济政策5
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
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清代矿业政策
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4
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历史背景
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经济举措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经济成分2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4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现代 10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4
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特点,意义
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的认识
改革开放6
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世界
近代20 世界市场6 城市化,工业化,工业革命9 福利政策2 大背景1 经济地位的转变2
世界市场6
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历史背景
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物种交流的意义)
城市化,工业化,工业革命9
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曼彻斯特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 观点小论文
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 意义
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
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
福利政策2
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大背景1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经济地位的转变2
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地位演进历程
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文化类与史观考察68
抗日文化2经济思想4启蒙,人文主义11共产主义,社会主义2史观4儒学;理学:传统文化:清末(有一部分分部在其他)15科技4
三民主义3民族主义6文化交流与变化9文学艺术2
语言4
抗日文化2
经济思想4
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
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启蒙,人文主义11
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科学的人文主义”。
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
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2
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史观4
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儒学;理学:传统文化:清末15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邓实认为“亚洲复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科技4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三民主义3
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
民族主义6
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其产生的原因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 分)
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文化交流与变化9
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
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文学艺术2
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语言4
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
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抗日文化2
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如文中有数字错误,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