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捋清《士兵突击》是怎样写的,你才能会看《红楼梦》

2021-11-28 20:06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标题。

《士兵突击》与《红楼梦》这两本小说放在一起,乍一看,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味。

无论是两者各自的时代背景,所讲述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特别是《红楼梦》背后可能还暗含关于家亡血史的隐晦传达,这与现当代军旅题材小说《士兵突击》更是毫无关系。

那么我为什么要将二者放在一起,特别推出一期关于《士兵突击》的内容呢?

原因有二:首先,木鱼水心最近不是在出《士兵突击》系列嘛,我蹭个热度。

其次,《士兵突击》与《红楼梦》在小说创作的技术层面,存在两个根本上的相同之处:

其一,二者都是一切设计从主题需求而来,一切设计为了表达主题而去的小说。

其二,二者都是采用了镜像对比的方式,来作为表达主题的手段。

先谈镜像对比,这个牵扯的范围比较小。

《红楼梦》的镜像对比可谓俯拾皆是,古往今来,在对称型强迫癌这个领域,如果将曹雪芹表现出来的症状判定为晚期患者的标杆,那么其他人的症状表现最多也就能判定为处女座轻症患者。

首先,在《红楼梦》中,最宏观的章回层面的整体规划,就存在前后的镜像对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

54回之前,写贾家的富贵生活、大观园女儿的无忧日常,55回之后,通过家亡过程的逐步揭示、家亡造成的女儿们悲剧命运的逐一展示,来烘托家亡血泪的教训,并以此警示世人。

此前有朋友表示,不认同这个以54.55回为全书正反分界的想法。

但问题在于,她的论据是,第53.54这两回的情节,既,除夕祭宗祠,元宵节夜宴,与75回的荣国府夜宴和宁国府祖宗显灵,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毕竟从内容上来说,都属于家族和家庭整体层面汇聚的情节设计。

所以,如果54.55回是转折,那么75回也应该算是转折。

坦率地讲,这种以情节为基础的观点显然是经不起写作规律,写作逻辑层面的验证的。我此前就多次强调过,希望大家不要用看故事的眼光来看《红楼梦》,而应当用看小说的眼光来看。

我们先来看75回前后的情节,71.72.73.74四个章回,都是围绕着下人群体的秩序崩溃和利益争夺主题,也是家亡的原因之一,而抄检大观园情节,是这四个章回和这两个主题的矛盾集中爆发的高潮情节。

随后75回,荣国府中秋宴草草散场,宁国府祖宗出来叹了口气,这两个情节突出什么主题,就不用再多说了吧,随后76回,黛玉湘云妙玉三人“冷月葬花魂”,范围缩小了一步,宣告的是女儿群体悲剧的正式开始。

虽然75.76这两回在整体节奏上略微顿挫,但它们与前面71.72.73.74回的抄检大观园,以及接下来77.78.79.80回晴雯之死,司棋驱逐,香菱迎春的悲剧,这些逐级上升的悲剧结果在主题层面一直都是统一的。

71.72.73.74交代悲剧的原因,75.76预告和铺垫,77.78.79.80,展示悲剧的结果,而且,这个悲剧结果也只是红楼诸芳们群体悲剧的刚开始而已,所以,78回的内容是芙蓉女儿诔和悼念林四娘。

稍微总结一下就不难发现,这几个章回主题统一,叙述上循序渐进,自然一体,怎么能仅仅因为75回的情节是中秋宴,就认为这又是全书的一大转折呢?

转从何来?

然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53.54.55.56这几回前后。在53回之前,连续几个章回写的都是香菱、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纹等人齐聚大观园,群钗们写诗,猜谜,割腥啖膻的大观园日常,对家亡内容有过任何表达么?

故事写到53回,宁国府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宴,的确是在突出一个家族层面的汇聚,此时也确实有乌进孝提及收成不好的情节。但是53.54回前后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情节,所以,乌进孝的情节,与前面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钟引发的学堂上的不学无术,还有贾瑞之死等等情节是一样的,仍然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像后面探春理家,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些章回一样,大规模描写家亡原因。

到了54回,元宵宴上,大家听书唱曲,说笑玩乐,突出的还是团圆主题,对于家亡的预告,也只是打哑谜,没有进行正面叙述。

另外,此处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贾母吐槽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编书的嫉妒人家富贵,编出来污秽人家的这一段。

请问,贾母这些话是站在谁的立场,是从什么层面进行的吐槽?

吐槽的内容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很费解的就是,这些一目了然内容真的很难思考吗?

还是说有的人就是在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

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编书的嫉妒人家,编出来污秽人家,这不明摆着是作者曹雪芹在借贾母之口,从《红楼梦》整本书的立场在对写小说,编戏文的同行进行的吐槽么。

看看你们的这些戏文小说里编的都是什么玩意?

男女主角一天天吃饱了撑的正事不干,养尊处优,于是满脑子就是琢磨男欢女爱,最可笑的就是,这些动不动刻骨铭心,海枯石烂的爱情,千百年来大体上都是同一个套路。

记性比较好的朋友应该还能记得,原文在第二回,介绍林如海那一段,脂批就曾吐槽过类似的话:

【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高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朽秽资睿德,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

大家看看贾母的话,再看看脂批的话,时至今日,那些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什么校园青春疼痛爱情小说,不也还是这个德行吗?

而《红楼梦》呢,不只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甚至包括凤姐,探春迎春元春惜春,香菱,晴雯,袭人这些人的悲剧,也无一例外全都是为了家亡血史的主题而服务的。

所以什么叫格局,什么叫高度?

更让我觉得无语的是,有人居然认为贾母这句:“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是在骂薛宝钗……

这个说法的意思就是,曹雪芹一边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然后一边自己也按照自己所看不起的这个套路,去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所谓佳人,编出来污秽人家?

并美其名曰,反讽?

请问他这是打算自己打自己的脸,表演一出现身说法吗?

而且,宝钗虽然能对的上“通文知礼,无所不晓”这八个字,但她对的上“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么?

抛开那个“真本底稿”在后面做的脑洞和找补,单看前八十回的内容,薛宝钗所涉及的哪些情节能对得上这句话?

整部《红楼梦》最恋爱脑的不是“情情”黛玉么?

所以说,难道是曹公自己把自己设计出来的两个女主角,一句话全骂了呗?

既然两个全骂了,那么所谓的反讽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我建议这种脑子的人,还是去看霸道总裁爱上我,或是青春校园堕胎爱情小说……


一提这帮蠢货我就容易上头,好了,我们再说回来。

到了55.56回,这个主题就明显有转变了呀,探春理家的两个章回,初步展现贾家的财务危机和下人作乱这两个前后反复提及的家亡原因。

那么再往后,到了57回,先是紫鹃试宝玉,而后薛姨妈在这一章回的下半部分,提及了两对姻缘。

薛蝌和邢岫烟,林黛玉和贾宝玉。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一点的就是,你不要一看到提亲之类的字眼,就以为这又回到写言情的部分上了,我们要把同一章的前后结合起来看,再把前后章回的结合起来看,才能看清整体的脉络和创作目的。

黛玉和宝玉自不必多说,最后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薛蝌和邢岫烟也毫无疑问,先有父母之命,而后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自然能成双。

所以,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要把薛蝌和邢岫烟这对能成的,跟黛玉和宝玉这对不能成的,放在这同一个章回里写,而且薛蝌和邢岫烟也是贾母点头保媒的。

然后再把57回上半部分紫鹃试宝玉的情节带进来想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如果没想明白,我们再往前,55.56回是探春理家,点明贾家的一部分家亡原因,再往后,58回,是假凤泣虚凰:“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所以,总览55.56.57.58.围绕着黛玉宝玉的姻缘所设计的这些情节,前有因,后有果,中间还有成功案例的镜像对比,突出了的就是家亡导致的悲剧。

这就是写作规律。

试问,55回之前的这几个章回,有这些内容么?

与这几个章回的内容和写作规律有逻辑与内容上的关联吗?

既然没有,为什么不能说54回和55回是整部《红楼梦》正反的转折点呢?

 

说完最宏观的镜像对比之后,我们再往下一个层次,内容层面的框架设计,也有镜像对比,既宁荣二府的一明一暗,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嘛。

然后我们再往更具体的一层思考,就会发现,具体的角色也有对比。

首先,黛玉宝钗,晴雯袭人自不必多说了。贾宝玉和贾琏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一个是极端的走心,既“情不情”,一个是极端的走肾,尤其是在贾敬的灵堂上撩尤二姐,这种对比的目的,还需要多说么?

另一方面,在对待仕途学问,人情往来这些内容上,贾宝玉也与一个人形成了鲜明的极端对比,这个人就是贾雨村。

我这话可不是凭空胡说,大家翻翻第二章,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介绍贾宝玉的那一段:

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然后就是“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那一大段的内容。

想想,曹公为什么设计让贾宝玉的亲爹给他‘将来酒色之徒耳’的判断,随后又让贾雨村这个人物站出来,详细解释贾宝玉的人物设计。

二者是不是存不存在镜像对比关系。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话还难理解吗?

再说回来,除了这些主要的人物之外,贾芹与贾芸,茗烟与李贵,卜世仁与醉金刚这些局部情节的个人也存在对比设计。

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具体怎么个镜像对比,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回到原本自己去看。

咱们接下来仔细聊《士兵突击》的镜像对比。

 

《士兵突击》相对于《红楼梦》这些无处不在的镜像对比,则要简单很多,它的镜像设计只有一处,就是许三多与成才这两位主角的设计。

但是,这两部小说采用这种镜像对比手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既人物围绕着或大或小的某一个主题,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或设计,继而从互为镜像的两个方向,来烘托同一个主题。

所以我们接下来,详细剖析一下,《士兵突击》是如何写作的。

把这个相对简单的作品剖析明白了,了解创作者是如何去构建一个小说的,我们才有可能理清楚更为复杂的《红楼梦》试图表达什么,以及,更重要的:

《红楼梦》是如何表达主题的。

首先,我们需要从最宏观的角度总览一遍《士兵突击》的基本情节结构,既许三多和成才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让大家一边思考一边跟我梳理,捋完之后,我会把这个问题答案,以及答案的论据详细说明。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存在着情榜,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每一个女子都有作者给她们设计的二字定位。

注意,我说的是定位,而非评价。

所谓评价,是先客观存在着某种事物,而后再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和描述。然而定位,则是先有规划,然后再根据规划去进行设计、描摹、上色,最终形成一个事物,这里面是存在着一个先后的区别。

黛玉的两个字是“情情”,贾宝玉则是三个字:“情不情”,这是脂批明确告诉我们的,思考、理解这两个人的钥匙。

那么我的问题是,《士兵突击》的作者兰晓龙老师,在构思许三多和成才这两个人物的时候,会分别用哪两个字来定位呢?

我们思考和理解这两个人全局主题任务的钥匙应该是什么?

大家一边想,咱们一边开始《士兵突击》宏观结构的梳理。

 

首先,刚开局,从平民百姓到新兵连,许三多和成才的形象对比就非常明显,一个木一个精,一个成绩最拉,一个成绩最好,随后许三多去了环境极端的红三连草原五班,在这里,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引出并诠释那句看似是废话的话: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而成才在这一阶段中,其实也找到了属于他的“有意义的事”和“好好活”,那就是练好最利害的狙击枪,成为成绩最优秀的兵。

下一阶段,许三多在钢七连。这一阶段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史今阶段、高城阶段以及最后的伍六一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主题侧重,这里先不细说,后面慢慢聊,笼统地讲,钢七连阶段的主题只有一句话:

不抛弃,不放弃。

无论是许三多还是成才,两个人在钢七连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句话设计的,只不过,许三多是先后经由史今、高城、伍六一三个阶段,在正面阐述这句话,而成才,先放弃了钢七连,又抛弃了伍六一,一直在从反面阐述这句话。

最后,老A阶段。

这个阶段相较于前面,情节要杂乱很多,包括三多成才被老A锤炼,包括成才的挫折与反思,三多的挫折与回归。

最后用一场对抗演习,将好好活、不抛弃不放弃以及军人的意义这些主题一口气全点明,成才这个人物也完成了主题的回归。

这一阶段的剧情可以说是设计得最为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一阶段的主题任务,就是要在前面草原五班和钢七连所表达的相对笼统,范围较大的主题之上,更加具体,更加精准的去阐述军人这个群体的使命和意义,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军人的使命与意义这个主题。

其二,相较于前半部分,许三多为明,成才为暗的对比写作方式,老A阶段,开始把成才部分的比重提上来了,两者最终在人生这个核心主题上殊途同归。

 

好了,宏观框架其实很简单,梳理到这就可以了,在继续深入,逐个阶段进行细致梳理之前,我需要先问问大家,刚才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好自己的答案。

关于成才的定位,我想大家的意见应该是比较统一的,可能是自私二字。

但这个答案肯定是不对的。

原因很简单,自私这两个字,可以用来描述成才放弃七连,抛弃伍六一这些局部行为的动机,但是无法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成才分别在钢七连,草原五班和老A这三个阶段的,主题任务

我们刚才说过,许三多在草原五班,引出的一句话是“好好活”,这句话很明显是最广泛的“做人”层面的主题,它所涵盖的绝不只是军人这个职业,而是放诸四海,放诸三百六十行而皆准的一句……规劝。

所以为什么草原五班方圆几十公里只有这几个人?

为什么李梦去团里办个事,会抱着一棵树哭?

为什么他会跟许三多说,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因为漫长?

因为这一阶段要表达的主题,是最宏观的人生层面的“好好活”,草原五班作为人生主题当中,低谷阶段的具象化设计,它的环境必须也必然极端。

许三多与成才,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来到这处低谷的。许三多来到这里时,是一张空白的纸,面对草原五班的极端环境,李梦、薛林、老魏,就像手机上的吃鸡手游,日剧韩剧美剧以及舞蹈区的小姐姐一样,不断搅扰许三多,而班长老马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保护许三多,最后许三多做成了一件事,继而走出了低谷。

成才则是在参与老A选拔的前后两个阶段,身处草原五班的,这里对于他的意义,远比对许三多的意义要大得多。

最开始去五班的原因,对于成才就是一个打击,他有成为狙击手的理想,在演习中有出色的成绩,去了红三连之后他也如愿转了士官。

但,代价是顶李梦的缺,去五班做班长。

空旷的草原五班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再好的射击成绩,再强的个人素质,也没有人能够看到,所欲对于成才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个挫折,所以他非常不忿。

这种不忿持续发酵,使得成才在接下来参与老A的选拔时,最终作出了放弃同乡伍六一的选择,在被老A折磨时,没有去劝拓永刚,他最懂规则,分数最高。

这一切极端的抛弃行为,一切极端的隐忍顺从,背后的动机只有一个:

脱离困境,成就自己。

注意,成就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恐惧回到草原五班也是行为动机之一,二者是一体的。所以,单是这里的成才,就不是简单的自私自利可以概括的。

再往后,化工厂演习之后,成才被彻底否定。

具体来说,成才一直当做立身之本的,就是他的能力,他的射击,但袁朗的原话是:“可那真不是我们这支部队需要的,甚至不是现代战部队需要的。”

那么,现代战部队需要什么?当前这个时代的军人,意义和价值在何处呢?

兰晓龙老师先是借袁朗之口,给了第一个提示:还是不抛弃,不放弃。

而后成才回到了草原五班,去思考什么是“好好活”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成才再次登场的时候,是高城要为许三多解开近距离格杀女主角的心结,这里,兰晓龙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五班的低谷彻悟的成才。

原话是这样写的:

 成才:那么我们都是笑柄,我是远不如他的笑柄。当兵的穷,战友、团队、坚持,除了这些什么都没有,但是……

[他怔着,想起对他刺激甚大的那一天,袁朗在甄别上对他穷追猛打。

[袁朗:成才,给我们解释一下七连最重要的六个字。

高城(仍是那副神憎鬼厌的表情)但什么是?

[成才发着愣,让旁人看着替他难受。

[袁朗:那六个字从来没进过你的心里。

高城:说呀。说来给大家乐乐。

[成才发着愣。

[许三多向他伸出一只手:成才别泄气。不放弃,不抛弃。

成才:不放弃,不抛弃,只有这些,但是-飞机坦克、兵王枪王、巡航导弹或者航空母舰、死老A或者师侦营,跟这些比,都只是短命的玩具。(他声音低了很多)连长,放过我。我知道现在说也晚了,可我真的好想钢七连,四千九百四十四,那是我在七连的数字。

 

小到刺刀子弹,手雷地雷,大到飞机坦克,巡航导弹和航空母舰,这些物品才是纯粹为了砂仁而存在的,如果成才仅仅凭借他砂仁的效率,而成为兵王、枪王、死老A或者师侦营,那么他与这些一次性的工具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趣的是,在当时那个场景之下,离成为最优秀的军人,还差最后一笔的许三多,实际上也正处于一种“工具”的状态。

袁朗在许三多格杀本剧的女主角后,在与大队长铁路交谈时,原话是这样的:

“我急于求成了,急于让他成为我们的一员,在这里找到他自己的位置……是的,他很出色,可从来没想过学的练的都是用于杀伤,他象训练时那样一拳打出去了,可没法面对之后的结果……本来带他出任务只是希望他经历,以后就可以有您说的那种心理准备。可出了意外,他经历的比别人都要残酷。您明白的,对初上战场的兵来说,击毙和格毙完全是两回事情。”

许三多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将这些用于砂仁的技能一笔笔临摹在了自己的身上,就像他背诵高城的发言,以至于全排被罚在临睡前把《保密手册》抄写三遍那件事一样,他从来没有对所学的内容思考过,尤其是军人为何要砂仁这个问题。

另外,我个人认为,高城治心病的这段情节,其实也并没有把这些给解释透彻。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话讲得太透,太直白了,就显得死板,变成了喊口号。

为什么这里的不抛弃不放弃,可以同时把成才和许三多两个人治好呢?

首先,军人砂仁的目的,在于保护,就像佛教所说的,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而且军人保护的实际上也并不只是人民群众,还有身边的战友,以及自己。

其次,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战争当中,在老A所要面对的特殊战场环境和任务之下,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影响一场局部战役,乃至改变整体战局了,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不抛弃”每一个队友,也“不放弃”努力,才能够最大化的达成军人这个群体的“守护”职责。

所以,老A无法接纳先抛弃了伍六一和拓永刚,又在绝境下放弃了尽最大努力的成才,所以,许三多在被高城骂了一顿之后,找到了理由,足以释怀自己近距离徒手格杀了本剧女主角的这个心理负担。

好,我们把刚才所说的这些内容,包括成才前后的转变,包括“不抛弃不放弃”的意义,以及,成才一路以来,与许三多截然相反的历程全部囊括进来,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他在全剧中的主题定位。

自私这个词,能概括的了吗?

显然是不够的,对吧。

所以,我为成才这个角色找到的定位是:

自我

与之相对的,许三多也并不是木、呆之类描述性格的形容词可以概括的。

许三多的主题定位是:

无我

 

我知道这时候肯定会有朋友想吐槽,毕竟,小说创作并不像理科内容一样有公式有定理,人家《红楼梦》有情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等等小说,就必须每个角色也有类似的二字定评。

人家兰晓龙老师根本就没在《士兵突击》的剧本里,有过类似的设定或评价。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兰晓龙老师在具体创作《士兵突击》之前,一定对许三多、成才、史今、伍六一、高城、袁朗、齐桓,甚至马小帅、吴哲、李梦这些相对边缘的角色有过清晰的定位思考,以及从头至尾,全过程的设计思路。

因为许三多和成才的性格与设定都非常极端,同时互为镜像。

而这两个人在各个阶段遇到的其他角色,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特点、他们涉及的情节也全都是紧密围绕着各阶段的主题表达需求而来的。

 

首先,随便举两个例子:

钢七连57年历史上的第5000名士兵,同时也是最后一名士兵,是马小帅。

这个角色大家印象最深的肯定是他的那句:

别以为我来七连没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

但是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个细节:马小帅初登场时提及了他的身份设定,是电子战营调来的学员兵。

那么问题来了,兰晓龙老师为什么要给钢七连的第5000个士兵这样的身份。

答案很简单,往前翻,就在之前刚刚结束的那场袁朗初次登场的演习当中。

在这场演习的结尾,702团团长王庆瑞问A大队的大队长铁路,你的指挥部在哪,铁路的回答是他的指挥部只有一架直升机,只有九个人,但他能跟他的任何战斗人员即时联络,袭击敌方的任何一个节点。

“总部会告诉你,这就是这次对抗的目的。”

钢七连有57年的历史,钢七连有5000名士兵,钢七连虽然与现代化的部队A大队打了个平手,但在这场演习之后,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钢七连的最后一名士兵是电子战营调来的学员兵,钢七连的入连仪式被继承下来了。

钢七连只是钢七连吗?

以“不抛弃不放弃”为信念的只是钢七连吗?

英雄迟暮,最终留在了人们记忆里的只是钢七连吗?

答案不用多说了吧。

此处再说一个小彩蛋,原红三连的指导员何红涛,带着许三多看到有人继承钢七连仪式时,那个入连的第五千一百零三名士兵,名叫张毅。

 

既然说到何红涛了,那我再举一个,情节设计处处从主题需求而来的例子。

最后的演习中,许三多身受重伤,但是仍然坚持一个人独自执行任务,在剧本当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许三多要劫一辆车去找袁朗他们会合,这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遇到的正好就是这位红三连的老好人何红涛。

问题来了,为什么兰晓龙老师在此时此刻,要设计这样一个情节,并且要让何红涛这个人物再次登场呢?

之前许三多回702团探亲,那时候,戏份本就不重的何红涛就已经交代了他的最新进展:从红三连指导员变成了三五三团一营的副教导员。所以,为了交待这个人物的结局,而专门安排一个情节再让他登场的可能性,就可以排除了。

既然不是为了何红涛,那么目的自然就只能是为了服务于许三多了。

许三多此时已经打开心结重新回到了A大队,随后,参与了最终的演习,演习的对手,正是高城所在的师侦营,全都是他的熟人。

之后,许三多受了重伤,劫车之后发现碰到了何红涛,对方本就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而且还是最初送许三多去五班,以及接许三多离开五班的人,两个人不久前也才刚刚一起吃过火锅,许三多还在他家里赖过几天。

就是这么一个人,一边对许三多的伤势表示了关心,一边跟他提及了自己的新家,试图在他放松戒备的时候,为了演习,而“击毙”他。

但是此前一向很呆,很木,白纸一张的许三多,一反常态地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并先一步淘汰了何红涛。

因为许三多已经进化成了完美的军人。

这就是这个情节出现的原因,也是必须让何红涛这个与许三多关系不错的老好人出现在这个情节当中的原因。他是还在军中的角色里,最适合突出这种反差的人。除了他之外,只有老马和史今的角色定位能够达成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换作是伍六一都不行。

这就是我所说的,一切设计从主题需求而来,一切设计为了表达主题而去

在《红楼梦》当中,类似的,围绕着主题而进行的设计,也比比皆是,我在之前的视频当中就曾反复强调过。

我希望大家在看类似的,以主题表达为核心的作品时,也能够记住这一点。

好了,再说回《士兵突击》。

类似于马小帅与何红涛这样的边缘角色,也都是围绕着主题表达而设计的,许三多、成才、史今、伍六一、高城、袁朗等人,自然也都是如此。

要逐一分析他们,就需要先捋顺许三多和成才这两根主轴,然后总结草原五班、钢七连、老A三个阶段各自的主题。随后,再梳理每个角色与许三多和成才进行互动的那些情节的主题。

不过 那就是下一期的事了……

捋清《士兵突击》是怎样写的,你才能会看《红楼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