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一半走神

“你好,今天是2021年11月28日17:37分,傍晚好。”

这是我写自己小手账本的惯用开头格式。
在阿B的第一条投稿,就来自于一个及其随意的缘由——看书看到一半走神了。
这样的开头总是很没有意思的,不能吸引读者兴趣,也没有各种花活儿,没有流量,没有数据。我自己应该也是唯一的观众。
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好像很多人总是做不到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也包括我。
“自己沉不下心来做事情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呢?”我如是想。

今天看的一本书是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我自己是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的。但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道行太浅不能领会其中深意,又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我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是我感兴趣并想去了解的,可是一个个方块字对我来说就跟梵文一样晦涩。回想起从前那些不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事情的时候,要么是为了偷懒找一个借口,要么是实在太困没有精力。
我自己有一本已经写完了的手账本。与其说手账本,其实它更像一个日记本——记录了我去年十月份至今发生过的种种事情。里面有我喜欢过的人、做过的自豪的事情、因为喜欢的人跟别的人玩的好而吃醋写下的愤懑忧郁的文字。我买了很多好看的贴纸,买了很多好看的好写的笔,我想让这样一个本本变得更加好看,仿佛它好看了,我的过去一年的记忆也随之变得有意思了。可是实际上,如果日记本身的内容不过关,能混一天是一天,它纵然能在外观上第一眼就抓住别人的眼球,它终究还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注水本。而根据众所周知的小常识,本本注了水就湿了,就不能用了。我不想让我的本本变得不能用,我想让他变得很好看,也很“扎实”。
完本的它,大概有七万多字,主要内容主要由我自己一笔一划的书写。里面有很多好看的贴纸和小装饰,有很多珍贵的毕业赠言(真的好多好多)。从高三开始到毕业后的一小段时间,我生活里所有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值得纪念的内容,基本无一例外的收录进了我的本本。我给它买了好看也很贵的书衣,放在了房间里最不容易被接触到地方。如果说以前很多书都被“束之高阁”,那么它应该就是“藏之柜底 ”。毕竟,房间里最适合陈列的地方,已经被我的高达模型们占据了。

青春年代的记忆、醒来时红日初升的天……我希望,它们和他们,可以一尘不染的封存。
“君可见,当年春庭杨柳依依。”

在记录我的第一个本本的时候,基本上每天可以保持两页左右的“更新”。说是更新,其实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毕竟不管大事小事都往本本上写——喜欢的人啦、做过的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但是又十分想分享的事情啦、今天食堂更新了新的菜码啦、今天起床出寝时候的晨曦真的好好看啦……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一众损友总能在其中抓住你的小辫子对你进行嘲笑。
自从毕业《须臾》完本,和一些人离开后,我能在新本本上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少,“更新”的频率一降再降。我越来越不能让自己安心坐在书桌前去进行记录。与以往每天迫切的想去记录比起来,现在的记录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强迫性要求。
我不能接受在本本上注水。在本本上进行记录应该是一件能给我带来快乐、有意义,并且是一件极其有仪式感的事情。而不是跟不想完成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作业一样糊弄了事。所以在不想写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可以不写的。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感觉我的生活正在失去被记录的价值。我拿出了一个不那么正式的,很难称得上手账本的本子。它的用纸没有那么精致,内页的小装饰没有那么有意思,封面也没有那么好看。在这个本子上,我又开始了记录。但与之前对生活意义的记录不同,它主要承担了我的负面情绪。对它,我不再力求装饰,不再力求字体的好看,不再力求排版布局的精美,我只想把心里很多负面的情绪倾泻而出。在懒得去翻找草稿纸的时候,我甚至会用它来打草稿。这显然不是什么有仪式感的行为,但确实是一个排解压力的同时满足倾诉欲的好方法——对不起,我的本子。如果你不落到我的手上,你应该会更漂亮吧。
啊,已经走神到这种程度了吗。
emmmmmmm......不妨再过分一点?

回过神来,看到书上的一段话:

“中国民俗信仰这一特色,和犹太-基督教将宇宙一切的变化归之于神的意志,两者之间有极大的不同。犹太-基督信仰中的神有自己的意志,以支配宇宙;凡人无法测知神的意思,只有对神的完全信仰和顺服。中国人的观念中,宇宙运行的运和势,确实取决于系统之内和系统之间互动的结果。人如果能够掌握运和势的大方向,就能够顺势而为,也就可以获得宇宙能量赋予的最大福祉……”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阐述的是中西方传说文化的对比。大致说中国传说夸父追日、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等传说,大都是“人”或“有等同于人智慧的生物”来对大自然或客观环境进行的抗争。而西方神话中,如普罗米修斯反抗宙斯把火种带到人间等一系列神话,大都是作为人等待作为“英雄”的神的恩赐。两种精神内核完全不同的神话体系也塑造了中西方两种价值趋向。
除了神话之外,还有很多影视作品也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个观点。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电影中的“末日”题材电影。在很多年前上映的灾难片《2012》中,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选择的是修建一艘“诺亚方舟”,来寻求生存。而我们的《流浪地球》,却没有放弃脚下恩养我们多年的土地,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
上一个栗子好像举得不是特别严谨合适....但是大家如果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好了。(其实根本就没人看)
“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孟子》
我很喜欢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我很喜欢我们这样一个精神。
颇有一些浪漫主义,让人觉得这个民族怎么这样?遇到困难不把南墙撞碎了都不想回头。一点都不现实不成熟,真是孩子气。
可是,童年不就是那个无数成年人想回而回不去的时光吗?

时间真的过去了很久。
现在是2021年11月28日的20:05分。
晚上好。
如果可以,祝大家万事胜意,宇宙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