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连载四十一)

【本文作者:陈汝佳歌迷,网名“夕阳”】
金钥匙8 ● 发音练习
(二)
声音越靠后唱,腔体的打开必须越充分,当气息完全抚摩着咽壁时,鼻咽管的共鸣和口腔咬字也基本实现了分工合作。这样腔体打开比较困难,咽壁不习惯气息的摩擦,也会痒痒难受,可能会引发咽炎。但这不算是个问题,可以慢慢习惯,习惯不了的也没事,因为流行歌唱唱法多样,不必非要把腔体打开得很充分,把共鸣全部转移到后面去不可,不用这个唱法就行啦!
问题是老师们在做音乐指导时,经常会这样点评学生“唱得总体还不错,就是有点……你的腔体打开不够,要再多打开一点就好啦!”。
那么怎么样才是打开够呢?是不是要做个这样那样的动作表情,手摸到这个那个位置变成怎么怎么样?老师们又说“不用太刻意,自然点就好啦!”。学生放自然啦就是打不开腔体呗,这样一场交流也就白说啦,学生再次交来唱的作业,还不是原样的腔体打开不够!
打开腔体对于天赋良好的老师们就是轻轻吸口气的事,对于学生却是各有差异,如何打开腔体难倒不少人,有了方法也要坚持刻苦的练习才可以一点点多打开,没有方法练习可能就是一辈子也打开不够!如果平日不练习练习充分打开,你的腔体就会因为发育停止而日渐回缩,越来越打开困难!平日私底下多练习充分打开,人前演唱半打开的状态就会更自然自在!
还有说唱高音要皱眉头,皱眉头也只是表象,管道充分伸展,顶端紧紧顶着眉心形成眉结,更有效地把共鸣挂上前额,或许顶习惯啦,状态锁定就连眉头也不用皱啦!
完全不用皱眉头似乎不太可能,明星们经常会在某个特定唱段习惯地低头闭目,有时是为了享受气息拍击脑门时那种晕乎乎的感觉,原来陶醉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感受,并且是生理层面的真实感受!
有时为了追求特别的声音效果也是不得不闭上眼晴的,眉毛使劲往上挑,头皮绷得紧紧地抓着脑袋,将管道尽力往上带,脸肌上抬得很高,牙关充分打开,嘴巴也张成露出上下两排牙齿的心型,这样眼睛确实很难睁开,勉强睁眼样子也会很难看,这样用真声喊唱,喊出一身汗也不会累嗓!
头腔带到这个份上,发音管绷成非常紧实的“弦”,振动这根“弦”,可以把假声唱实,真声唱集中唱亮,真假声可以融洽转换增加高音域。如果你觉得这“弦”太虚幻,将手放在后脖中间往上摸去,是不是摸到一根筷子粗的“管子”在坚定地支撑着后枕,“管子”支起越高越坚定,眉心的结也越紧实。
这根真实的“管子”跟腔体内虚幻的“弦”是一致的,“管子”连接着头腔这个“大喇叭”,带上哼的感觉发动,想象把声音唱进“管子”,吹响头腔这个“大喇叭”,把高音喊上去,会唱得头皮发麻,脑壳也隐隐发疼!或许音感特别强的,对音高有清晰的概念,对每一个唱音有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状态分析好每个唱音的真假虚实度,转换得顺畅自如不留痕迹,而不是象你一样磕磕绊绊破绽百出!我想,哼鸣应该是由管道的顶端发起,而不是你以前以为的大牙上一点位置!

这种唱法表情一定要这么难过吗?倒不一定,不是有个演小品的唱高音比专业歌手还专业吗?人家天生就是捏高“管子”说话的,想要放下来还不行!你说《弯弯的月亮》的假声就是用“管子音”发的,可是我们看见佳哥哼假声时表情有多自在啦,佳哥可以轻松捏上去,也可以轻松放下来!
练习“管子音”要注重内里的感觉,而不是拿着镜子照着看表象,这样才可以准确地让声音集中管子发出!虽然以你勉强打开的腔体挑战很高音的歌曲,效果差强人意,可是不应该回避练习,练习也是打磨“芯儿”的过程,“芯儿”形成也会在其它音域透露光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