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秋水
开篇描述了一种河伯有所成就便夸夸其谈,得意洋洋的样子。当河伯看见了大海,自傲的感觉便一扫而空。河伯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接着便引出北海若的话。表达了相对主义的观点,北海若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
河伯接着问“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北海若的回答是否,"明乎 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此处体现了中国早期的辩证法思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永远的强大,强大的帝国,最终也会陷落。事物的发展,会不断的向他的对立面转化。
此外批判了一种目光狭隘的思维,我认为我看到最大的东西便是最大的,最小的便是最小的。人的认识永无止境,庄子同感寓言故事倡导我们看事物的变化规律。不简单看力量的对比,用更大的视野看待问题。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展现了许多弊端,抽象的事物:钱财,资本统治了现实世界。而抽象物更源于现实,强弱之对比的衡量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庄子所认为存在现实事物中无形的道,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另一幅眼镜,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蒙蔽,顺应天道,不过分欲望人们所认同的象征秩序的表象。
历史上把庄子遁世于尘世之外看作是一种消极意义,还批判庄子逃避现实,逃避社会。世界上的人自出生以后,其思想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趋于成熟。庄子曾说过:“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对立的,但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由此可见,当思想形成的时候,它同时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不同面,即消极思想中伴随着积极思想,积极思想伴随着消极思想。当积极思想占了上风时,人就会变得积极向上;当消极思想占了上风时,人就会变得消极。庄子的思想也不例外,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厌恶逃避;但面对自然的万物,庄子又是与其相对的一种态度,主动拥抱大自然。
秋水是一篇伟大的寓言,运用意象告诉我们道理,同时保留了故事性,提供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解读。在文景之治的时候,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老庄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在历史之中,我们可以明白老庄思想则是我们在漫漫长路中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