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9突击坦克,4座炮塔一起“突突”,还有厚重的装甲保护
二战前很多国家都被多炮塔坦克思想影响,纷纷设计这种张牙舞爪的坦克,苏联也不例外,在30年代初期坦克工业取得成就后,许多新型号坦克研制工作也就陆续跟进,其中就有多炮塔坦克,很多朋友知道苏联有T-35等多炮塔坦克,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苏联还有一款T-39多炮塔坦克。

T-39其实不是标准的战斗坦克,它是突击坦克,其作用类似于三号突击炮,战场上主要带着步兵冲锋陷阵,用火炮和机枪为步兵打开通道,虽然它也具备与敌人坦克交战的能力,但不以此为主要任务。
这款突击坦克本身非常的笨重迟缓,整车重量达到了90吨,在上世纪30年代,还没有一款如此重量级的坦克正式服役,苏联在这方面更是缺少设计经验,所以很多结构都比较理想化,例如驱动坦克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大问题,据估计坦克可能只能达到24千米的时速。

坦克的履带结构分成两部分,传统的履带拥有小直径负重轮,而在车头前部另外安装了倾斜的短履带,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辅助坦克翻越障碍物,就像当时一些装甲车会在前后安装额外的无动力小车轮一样。
T-39拥有4座炮塔,当中为主炮塔,主炮塔前部的车体又安装另外两座小型炮塔,主炮塔正后方安装另外一座炮塔(该炮塔可能是小型炮塔,也可能和主炮塔一样)。安装的火炮在当时绝对是一绝,主炮塔内安装107毫米炮,小炮塔内安装45毫米炮,其107毫米炮也计划换成152毫米榴弹炮。

坦克的装甲让人哭笑不得,车体和主炮塔正面拥有90毫米厚钢装甲,这厚度放在二战都不算差劲,然而这装甲却并没有保护驾驶员,驾驶员的阵位过于靠前,在车体前部中央突出一个额外的装甲盒容纳驾驶员的上半身,这个盒子可没有90毫米的厚度,不知道设计师为何这么不待见驾驶员。在车体和炮塔的侧面,装甲厚度在20~50毫米不等,但车体侧面大面积垂直结构,就是一面移动的靶墙。

如此笨重又有这么多炮塔的T-39坦克,要操作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总共需要12名成员,估计4座炮塔就要分走8人,协调指挥是一个大麻烦。

T-39突击坦克最终没有走向实际,或许是觉得它超出了技术承受范围吧,相关的多炮塔研究让位给了T-35坦克,最终只有50吨的T-35坦克在1939年前少量生产了60余辆,也算是有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