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是什么环境背景成就的她?

2023-06-23 21:27 作者:汤姆小老弟  | 我要投稿

前言

说起李清照,我们常常用“宋朝第一才女”、“千古第一才女”来称呼她,为何她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原因就在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深入的走近李清照。


一、李清照的情感生活

李清照共有两次婚姻经历,第一段婚姻是非常幸福的,她嫁给了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收藏家,更是非常热爱金石,成婚之后,二人情投意合,婚后生活更是幸福美满。这一时期的李清照,通过词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词风为轻快明艳。

此时的宋朝正是奸臣当道,整个社会都处于暴风雨前期,25年后,即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于年底前将宋朝的都城汴梁攻陷,金人废宋徽宗及宋钦宗为庶人,是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时,李清照夫妇不在汴梁。一年后,赵明诚要先行去江宁担任知府,因行李过多,李清照让丈夫先行,自己带着东西在后面来。但两年后,她丈夫却生病而死。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福繁荣,但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又遇国家危难,且所处的社会风雨飘零,这促使李清照倍感迷茫苦痛。宋高宗绍兴二年,李清照决定投靠弟弟,就来到了临安,此时的临安逐渐稳定,李清照决定就在这生活。

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李清照说爱慕她许久,并想和她厮守终身,但此时李清照已年近半百。张汝舟也是当官的,但他的官职并不高,据史料记载,张汝舟在蓄意接近李清照时,他说自己是她丈夫的“同学”,运用各种手段讨李清照的芳心,经过努力,居然让李清照动了心,最后答应嫁给了他。


李清照本以为自己会得到幸福,但却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当时的李清照已名满天下,“文章落纸,入争传之”。表面看,张汝舟是钦慕李清照的才名,但其实是在打李清照那些文物藏品的主意,想要拿走这些文物以让自己官途顺畅,但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深厚,这些文物对李清照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不可能失去,因而张汝舟并没有机会拿到文物。张汝舟拿不到文物,开始暴露出自身的邪恶嘴脸,从以前对李清照的嘘寒问暖,事事关心到冷漠相对并进行动手打人。


据李清照自己描述:“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文物,甚至还想还杀李清照,为了保护自己和这些文物,李清照在别人的帮助下并通过努力,终于摆脱了张汝舟,但这段婚姻生活对李清照影响极大,更是表现在她所写的词中,从她后期写作的词就可以看出,后期所写的词,很难在看到明丽动人的词句,代之的是凄惨和悲痛。

二、李清照的“词”世界

李清照是宋代最为杰出的女词人 也是南渡词人的代表人物。她才华横溢,在词上造诣深厚,因而在宋代词坛上能独领风采,还形成了著名的“易安体”,因而,正是因为这独特的才华魅力促使李清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现今也不例外。


1.“词”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词作的造诣极高,她的词以宋室南渡为界分前后两种,后期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主要是以描写对整个民族灾难的深悲剧痛,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以及对于收复中原的殷切期望为主。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振荡,南渡以后,李清照和广大民众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的逃亡生活。


李清照以她卓越的才华,在异族入侵、故国沦亡的动荡时期,创造出大量词作,这些词作反映了逃亡的痛苦,体现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包含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乱离词中的精品。

例如她的《永遇乐》,词中写这山河破碎的时刻,竟然还有朋“香车宝马”邀请作者游乐,怀念逝者的李清照,眼前无论有多么美丽的景色,都丝毫引不起她的兴趣,而面对这样的春景,李清照反而升起了浓浓的担心。在过去的回忆中,女生装扮盛重,浓妆艳抹,正在开心的赏景。


而眼前这个风鬟雾鬓的、兴趣索然的老妇,却显出被岁月雕刻过的无限沧桑。这首词通过对比,表达出李清照的爱国之情,虽然情感并非直抒胸臆,但却给人意境深远之感。这些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词人的悲惨经历,当时国家正值危难之际,但有人却一味的贪图享乐,只顾自己,更是卖国求荣,这让词人感受到愤恨,悲痛。

词人心痛的目睹此情此景,悲从中来,已料到重返故园、再见当年盛日的无望。在强烈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国家深深的忧虑,无比痛苦的心情和凄凉的晚年生活。


总之,李清照后期词作,在国家民族疾危亡的时刻,抒发黍离之悲及亡国之痛,无疑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她的词尽管不像岳飞、陆游、辛弃疾那样高唱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战歌。

但她却能将对国家即将灭亡和人们生活凄苦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这种悲痛更能与人民引起共鸣,李清照所写的词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是乱离词中的精品。封建社会的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这就导致他们的眼界会受到局限,也很少会有女性表现自己的情感,特别是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词虽然非常的含蓄婉约,但意境非常的刚毅。“谁说女儿只垂泪?易安一句偃须眉”。她内心有着一般女子少有的英雄气概,她的诗词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表达出了对于国家与人民的深深地关注。靖康之变之时,她失家丧夫,历经艰辛,那时她也写下了一些豪放的诗词,诗词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恨。

其诗词突破了传统拘于个人爱情,离情的狭小格局,显示出、种内在的坚实和沉博,为后人留下了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

2.“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统治者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教导着女性,压抑着女性的需求,剥夺他们的权力,例如“三从四德”“妇以夫为天”等思想一直被女性所遵守,但是李清照的思想却不同,从她的词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受着封建礼教的残破而麻木,更没有失去自我,她是个有着个性追求和情欲要求的灵魂与肉体完美结合的女性。爱的追求冲击着封建礼教的藩篱,书香名门的李清照抛弃传统爱情观念,曾积极主动地与心爱人约会,如其词作《浣溪沙》,写的就是一位女子与爱人约会,通过写信想在见面的场景。


作品语言自然活泼,格调俊朗欢快。李清照早年作品中,还有许多抒写少女怀春、梦想并主动追求男子的作品。当时的婚姻观念,是必须听从父母之言,整个社会很少有作品对男女追爱的描写,但李清照的词中却有对女子大胆直接追求自身爱情的描写,并给与肯定,这实则是其自身对男权社会压抑女性的反抗,具有超凡脱俗的时代意义。


李清照不仅肯定少女的大胆追求爱情精神和勇气,同时,在婚姻上也主张平等相爱,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很幸运。李清照遇到一个知她懂她并爱她的丈夫,赵明诚学识渊博,酷爱文学。她与丈夫赵明诚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爱情基础上的一对恩爱夫妻。“笑语檀郎,今夜纱树枕簟凉”(词作《丑奴儿》)中的亲昵甜蜜,真实地记载着他们夫妻间的平等幸福。在她俩的婚姻生活中,作为丈夫的赵明诚并不是妻子李清照赖以生存的主人或依靠,而是平等互爱的人生伴侣。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还记录了她们携手去寺里购买金石、书画,一起做鉴赏及核对,共同饮茶赠书等,这些细节都真切地说明她们俩是古代文苑中相亲相爱、温馨真挚的典范伉俪。由于丈夫经常外出,所以李清照写有许多相思之作,即便是夫妻之间的离情别绪,李清照也把它写得情思缕缕,温婉温存。

李清照生活的社会环境严重压迫了女性的自由,女性的情感得不到表达。但是读李清照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女性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在作品当中,李清照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读者看到了李清照张扬的个性特点。同时,她还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爱情意识,使读者看到了李清照的至情至爱。最后,还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独特的忧患意识,使读者看到了李清照在追求价值观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的困惑。

3. “词”中所体现出来艺术特色


首先,词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李清照的词有其独特之处,她能够用细腻的笔法写真情实感,并善于将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含蓄的一面,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图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寓情于景,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自比的人相互辉映,使花与人融为一体。


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以菊花来比拟消瘦,以消瘦来说明长时间的痛苦思念,描绘出孤独的生活,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铭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情。

词人全词无一字提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含蓄致极。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将抑郁的心情,无聊的心绪,通过风雨之后,绿叶肥茂,而红花却凋残败落的大自然景象展现出来,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园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渗透着词人浓浓的相思。


其次,白描手法贯穿于文学写作上,白描是指不加雕琢修饰,自然流露真情实感的手法,在词的创作上,李清照堪称白描里手,她常以深入浅出的笔调,抒写她内心的情感。李清照早期生活比较平静舒适,宽松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她明慧开朗的性格。因此,她笔下的少女形象!天真活泼、聪慧、任性、直率而又带有少女的羞涩。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通过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整”、“溜”“走”、“倚”等描述了一位少女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揉搓纤手之际,突然见到有客到来,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偷看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段,寥寥几,惟妙惟肖地刻划出少女妩媚娇羞天真烂漫的情态。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完整地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写得而活泼富有生趣,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也抒发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

最后,“词”语言亲切温和。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如声声慢》“守窗独巫”以下,完全口语化,却表现出极丰富的感情,尾句更是直截了当,仿佛是灵魂的呼喊,震颤人心。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评》说:“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全词情景相生,巧用“黑”“得”等词,工妙自然,笔力矫健。九组叠字的运用也增强了音韵效果,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时说:“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巧者难”,都推崇易安词的“浅”“清新”。还有她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日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和真实感情。秋凉关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李清照的诗与词有评多相通之处:其一是沿袭宋代文人学士诗词创作的传统手法,大量用典使事,点化他人诗句,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其二是修辞炼句,语出惊人。如王士祯赞扬李词“绿肥红瘦”“宠柳娇花”句为“人工无巧,可称绝唱”。又赞《怨王孙》“皓月初斜,浸梨花”句曰:“皓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绝千古”。由此足见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炼词之专注和精到。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名豪辈出。李清照以一女子,独步词坛,冠绝一时。清人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说:“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法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易安为婉约主”,即成为一种定评。近人夏承焘先生在《月轮山词话》中也说:“她是整个北宋词中婉约词派最恰当的代表人。”李清照之所以能在词坛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在于她能在艺术风格和技巧上独具一格,富于创新,超出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

参考文献:《李清照作品赏析集》、《人间词话》、李清照《词论》、《李清照全集评注》


“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是什么环境背景成就的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