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辕门斩子》唱腔介绍(刘沪生)

刘鸿声(1876年一一1921年)是与谭鑫培同期的著名京剧演员。最初拜常二庄,工花脸,以演唱的刚劲清新,深受观众欢迎,与名净金秀山被誉为“铜锤双绝”。嗣后,因病腿跛,改演老生,戏路子和演唱技巧取法于孙(菊仙)派,以“三斩”(即《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一碰”(即《碰碑》)、“一探”(即《四郎探母》),以及《完璧归赵》、《上天台》、《雪杯圆》一类老生唱工重头戏为其代表性的演出剧目。其中《辕门斩子》和《斩黄袍》的唱腔和唱法,突出地表现了刘鸿声在声腔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成就。
《辕门斩子》全剧用〔西皮〕唱腔贯串始终,杨延昭见娘时的唱腔,由〔西皮导板〕、〔快三眼〕、〔原板〕、〔快板〕、(散板]多种板式的衔接和转换而组成,这里介绍其中〔西皮导板转[快三眼〕的一段唱腔。刘鸿声演唱的这段唱,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刘鸿声非常善于发挥自己的嗓音条件,吸收其它行当唱腔的曲调因素,以丰富老生唱腔的艺术表现力。《辕门斩子》中“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和“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两句〔西皮快三眼]的唱腔,吸收了小生行当〔回龙腔〕和〔娃娃腔〕的唱腔旋律,只是在润腔的装饰音上给予适当的简略,“拜”字的甩腔不采取小生翻唱调面的方法,而用低唱处理,使之符合老生演唱端庄沉稳的特点。后人演唱此戏,都效法刘鸿声的唱法。
其二,他在演唱中间,善于恰当地掌握和运用唱腔的节奏和速度。一般处理十字句的〔导板〕,在断句的安排上大都是采取“三三四”的方法。刘鸿声演唱“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这句导板]时,根据〔导板]的节奏速度比较自由的规律,将前六个字紧密地连接起来一气呵成,又在“来到帐”后面偷气,再以饱满的长音,唱出“外”字的高音拖腔,造成一种紧凑、流畅、豪放的气势。这样处理,更能贴供稿)切地表现杨延昭由于佘太君的突然来临而感到诧异、惊愕的心情。在演唱长腔中间,节奏和速度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折”和“散”的情形,而刘鸿声在演唱〔快三眼中“迎接娘来”和“躬身下拜”两个长腔中间,无论是声音的高低,气息的收放,间隔的疏密都给予了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安排,唱腔速度由缓渐紧,顿挫安置熨贴得,犹如江河流水,起伏连绵,毫无松懈拖沓之感。
其三,刘派的演唱气势磅礴,曲折委婉,这固然与刘鸿声有一副高、亮、脆的好嗓音有关(他演唱的调门多定为乙字调,相当于A调),但主要靠他演唱技巧上的功力,而且更多地是表现在演唱的用气上面,这不是自然条件所赋予的,而是要靠刻苦磨练和深入钻研才能得到效益的。徐兰沅先生过去提到:“刘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在他的唱腔里,经常用的方法是以字缓气,以腔偷气’。”可见刘鸿声对于演唱中间如何用气,是非常考究的,而且从演唱的实践中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书《乐论》中曾说:“古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就以“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的长腔而论,“下拜”二字的拖腔,长达十五小节之多,其中除去个别休止符号上是明气口,更多的是使用“以腔偷气”的暗气口,换气、歇气运用自如,没有显山露水的断续痕迹,听起来象是一口气唱完似的。
【作者:刘沪生 1983.4《中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