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动之下,欧盟开始降低对华风险,中国主动破局
这几天,中国总理李强正在欧洲访问,先是访问了德国与舒尔茨会谈,之后又与德国工商业界进行了互动。接着双开启了法国之行,而他此行的主题就是加强中欧经济合作,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反对阵营对抗和脱钩断链。
与此同是,欧盟在布鲁塞尔提出了对外投资审查和更广泛的出口管制政策,虽然未直接提及中国,介理制定时几呼就是在针对中国。该战略写道:“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某些经济流动和活动可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风险。”欧盟竞争事务主管玛格丽特·维斯塔格表示:“当我们在国家不可知的情况下使用这种地缘政治过滤器时,最明显的候选者显然是中国和俄罗斯。”

之所以将中国列入,就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以及痛苦地部分脱钩,给欧盟带来严重后果。这项战略被视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去风险”概念的首次具体化,这一术语已经变成了整个配方对华政策辩论的主导。
欧盟还直白的要求成员国在通信领域剔除华为和中兴的5G设备。欧盟委员会希望在今年年底前与成员国就一份高科技产品清单达成协议,对某些国家的欧盟公司进行筛查。中国在这方面没有被点名,但正处于欧盟的瞄准范围之内。
可见,欧盟当前正在走上是否与中国“脱钩”的关键时刻。

不过,这项提案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斗,27 个成员国不太愿意将自己国家的权力交到欧盟手上,一些成员更是反对向美国看齐的经济政策,扩大“国家安全化”。
德国就表示:“与中国的绝大多数贸易和经济关系是‘一切照旧’。”一位官员在 6 月初听取有关该计划的简报时反馈道:“我们是欧洲,不是美国。”
由于成员国反应冷淡,意味着这份 14 页的文件被视为“对话的开端”,该计划很少涉及具体立法,只是提出了一些想法,供欧盟领导人进行辩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应对欧盟的“去风险”战略的推进呢?
首先,李强总理的先去就能说明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就是通过发展与西欧大国的战略互信,分化对手,避免“去风险”战略波及到中国这边。只要法国和德国不赞同,欧盟的这项文件就是废纸一张。

其次,与欧盟保持战略沟通的顺畅,在乌克兰危机上坚守中立立场。中欧关系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的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外溢。中国需要向欧洲展示一个更加开放、和平、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中国是中国,俄罗斯是俄罗斯,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吸引更多的欧洲企业来中国发展,也是破解“去风险”的源头打击手段。欧洲的政客有很大可能被美国收买,但是企业家是利益趋动的。“去风险”这个噱头,与“挣钱”这个对西方企业来说最高目标相比,不值得一提。
总体而言,美国在推动“去风险”,欧洲也在推动“去风险”,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先化解欧洲方向的压力,而且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