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8.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企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以前的以前的一切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到认识论中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实践包括许多方面,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斗争。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就谈不到其他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人们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结成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实践除了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外,还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在jj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jj关系,社会活动也就以jj斗争为转移。除了生产斗争和jj斗争以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同生产斗争和jj斗争相联系,并以它们为转移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实验和艺术活动等等。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天赋的或者主观自生的,不看作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当然也就否认认识依赖于实践。唯心主义者都把实践排斥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外。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提到“实践”或“行”的问题,例如[-]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常常提到“践履笃行”,并把“践履笃行”看作做学问的重要功夫;但是,他们所说的“践履笃行”,不过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修身养性,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是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这种实践观是唯心主义的,和[-]主义的实践观毫无共同之处。
[-]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正确地承认认识是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但是,他们都不了解认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的依赖性,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消极的直观。例如费尔巴哈,他虽然有时提到实践,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实践,正如marx所指出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实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i]这就是说,费尔巴哈只是把客观对象当作感觉的对象,而不是把它当作人们用自身的活动来改造的对象,他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只是消极的直观,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
社会生活表明,客观外界不仅是人们思想的对象、感觉的对象,而且首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即人们用自己的活动加以改造的对象。动物的感官也反映着客观世界,但是动物只是在生物学地适应外界的过程中感受外界,它只能消极地反映外界,它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外界,所以人类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直观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客观外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并且进行抽象思维,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性。这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在改变自然界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从它的外部逐步深入到内部,逐步发现自然物的各种属性,了解到自然现象之间的种种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发展规律。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在不同程度上逐步了解到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方面的活动,人们进一步了解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对社会生活本身逐渐有了认识。在jj社会中,社会实践是各jj的实践,人们主要是通过jj斗争的实践来认识社会的。
教员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ii]
在jj社会里,各种形式的jj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想无不打上jj的烙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一般说来,不是和jj利益直接相关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和zz斗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僧侣曾经因为哥白尼的地动说对于作为封建的上层建筑的神学不利,而加以反对,宗教裁判所曾经残酷地迫害自然科学家等等。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且如此,对直接牵涉到jj利害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就更不用说了。
社会实践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概括这两种知识的哲学,也都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类认识史表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的新课题,都是由社会实践提出来的。社会实践向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问题,才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没有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便不能提出认识的任务。而且,人们也只有总结了实践经验,才能对于社会实践提出来的新问题,给以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回答,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实践的历史性,是相适应的。
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以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生产。生产进一步发展,又向自然科学提出新问题,并为推进自然科学创造了经验材料。离开生产需要和生产经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例如,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iii]这就是说,生产的需要是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大学和专门研究机关的创设,归根到底是由生产需要决定的。社会实践不仅向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还提供了供科学研究进行概括的生产经验。离开了生产经验,科学发明是不可能的。例如,十四世纪以后,由于欧洲手工工业的巨大发展,纺织、钟表制造、磨粉对于力学,染料生产、冶金、酿jiu对于化学,透镜制造对于物理学,等等,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观察的材料,因而才产生了真正系统的自然科学。十九世纪的英国,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培育蔬菜、观赏植物和家cu的新品种的丰富经验;为寻求工业原料和市场组成的探险队,搜集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品种的资料,达尔文就曾经参加过探险活动,他仔细分析了这些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材料,创立了他的物种进化的理论。
生产实践还给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的技术工具,加强了人的感官,帮助人们深入自然,揭示它的秘密。天文学的发展需要望远镜的帮助,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五、六千颗星,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多得多的星,包括六亿光年以上距离的星体。光靠人的肉眼看不见微生物,也发现不了某些疾病的病菌;如果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学家没有强大的加速器,就不能深入研究原子核内部的运动。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了解,虽然也在逐步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总的方面看来,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剥削jj的偏见经常waiqu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也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有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 大工业而出现了无产jj的时候,无产jj和资产jj的阶级斗争展开的时候,站在无产jj立场上的人们,才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十九世纪初期的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什么只能提出空想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jj和无产jj的斗争,还没有充分发展。大工业在英国刚刚产生,在法国还完全没有。正如恩格斯所说: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正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的。”[iv]到十九世纪中叶,当社会条件具备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jj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jj斗争的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思想的优秀成果,才创立了[-]主义,使空想的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革命经验,把[-]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jj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v]依靠本能适应环境的原始的野蛮人,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由于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人才把自己和环境对立起来,把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即把环境当作改造和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又把人和环境、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即使人的认识逐步符合于客观实际,使人的行动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这种对立的统一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逐步改变了环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在意识中逐步产生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和范畴,也形成和发展了思维的规律。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和其他人的联系当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的。不能设想有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和个人认识。表面看来,某些科学工作可以由科学家单独进行,似乎他的研究纯粹是个人活动,和社会无关。其实,不仅他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他所具有的科学基础知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成为他研究对象的某些问题的提出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辩证唯物主义不把实践看作是各个个人的独立活动,而是看作人们的社会活动,首先看作人民群众的活动,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劳动人民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的主体,他们的斗争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发展,起着首创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最初源泉。虽然他们的经验是分散的,没有系统的,需要经过综合、提炼,才能成为有系统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斗争经验,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能产生。因此,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我们坚决反对把群众看作“不知不觉”的“[-]”,而主张把群众看做我们寻找新知识的第一个先生。一切做实际工作的干部和科学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必须眼睛向下,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除了实践以外,认识是不是还有别的来源呢?没有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思维,达到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教员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vi]当然,这绝不是否认人们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教员又说:“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vii]
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每一代人都是把前代人的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而后把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的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通过语言和文字传留给下一代。如果事事都要取得直接经验,极而言之,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开始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是,书本知识却只是知识的“流”,而不是“源”。关于文学艺术,教员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viii]教员这段话,适用于整个知识领域。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但是反对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认识的根源,因为那样就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
我们要重视从实践中学习,又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方法认真地读书。教员在谈到[-]的规律时写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ix]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才可能正确地、深刻地、有批判地接受书本上的军事知识,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丝毫也不轻视读书,相反地,我们一向提倡多读书,但是在读书时,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地si啃书本,主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越是多读书,就越有益。
注:
[i]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ii]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17-818页。
[iii] 恩格斯:《致亨·施塔尔肯堡》,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4页。
[iv] 恩格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页。
[v]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2页。
[vi] 毛泽东:《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276页。
[vii] 毛泽东:《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276-277页。
[viii]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62页。
[ix]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