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许为人(4/2)
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内在的改变较之外界因素,能够提供更加长久且稳定的幸福感,因为不是外在而是内在对世界的诠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紧接着,塔尔老师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内容“准许为人”(permission to be human)。他认为这不仅仅对于幸福和快乐非常重要,而且这个内容引起了人们的积极心理学的误解,因此需要阐明。
这里有个小故事,发生在塔尔老师最开始带这个课的时候。我们最早提过,第一次开课,只有6个学生。有一次吃午饭,有个学生跟塔尔老师说话:
——“我的室友选了你的积极心理学。”
——“嗯,好啊!”塔尔老师回答。
——“那你要当心了!”
——“为什么?”塔尔老师很不解。
——“因为只要让我看到你不开心,我就会去告诉我的室友!”
第二天塔尔老师就把这个故事带到了课堂上,并且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最最不希望大家抱有的想法,就是“快乐就是始终很嗨!”不,不是!
人生一定是有喜怒哀乐,但是问题是我们成年人不再给自己体验负面情绪的“准许”。塔尔老师还找了一段小小朋友在大人的逗弄之下,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视频。但我们知道,当意识到别人会笑话我们,这样的自然自由表达也就被压制了。他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些特定场合,不管是亲人,挚友,或者是独处的时候,准许自己作为一个人,拥有人的各种情绪。如果不准许,我们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讲到这里,塔尔老师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第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医生在查房结束离开之前,说“未来几个月,你们都会经历各种极端的情绪,但,没事,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塔尔老师认为这个是那时候他获得的最好的一个忠告。因为就在孩子满月左右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孩子夺走了本应该属于他的来自妻子的爱意,妻子更多关注孩子而不再是他;但是五分钟之后,他又感受到对这个孩子的深深的爱。是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事实是,这就是我们的人性,是作为人的一部分。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嫉妒,明白这是正常的而不是试图驱赶它,是后面更好地体验对孩子的爱恋的前提条件。如果你认为嫉妒是错误的,进而去压制它,只会让嫉妒愈发强烈,甚至影响对孩子爱恋的体验。
塔尔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让学生“这会儿千万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记住哦,千万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不要想这个大象。”也许大多数人都想了,反正我是想了。因为听到一个可形象化的词汇时,大脑将其形象化是一种不自觉的现象,你越是试图抑制它,它越加强!压抑痛苦情绪也是一样。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人性或者本性的压抑,会导致表现的劣化。他在这里还引用了万有引力的规律,说我们打球游戏都需要遵循地球有引力这个地球的“天性”,如果你不接受它,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而人性中体验到痛苦,就跟物理世界里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正常!
“欲驱使天性,必先遵循天性”。
很多人在试图承认自己正在体验痛苦的时候,会有负罪感,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而且身边大家晒出来的东西又都那么积极正面,更没有勇气给自己“准许”,去接受痛苦的情绪。事实上,每个人都表现出很棒很好的“骗局”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导致了严重的抑郁。
广泛的抑郁状态又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屈服(resignation)于情绪。“既然已经抑郁了,那我接受,我放弃,就这样吧”。塔尔老师强调这个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他给出的方案是:主动接受(active acceptance)。
怎么讲?请看“ABC”理论:影响(Affect),行动(behaviour),认知(Cognition)。影响就是事件带来的情绪,行动就是随之发生的行为,而认知就是自己怎么解读。注意重点来了:上面讲的“准许为人”,主要指影响层面,相关的是情绪,你接受的是事件带来的情绪。但是当推进到行动层面,就不只是简单的接受,上面说得屈服,就是指我们在面对消极的情绪的时候屈服于采取消极的行为。而这,是不需要的!
这里塔尔老师开始揭开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东西,坏情绪的消化问题——不是通过反思(反复咀嚼)——而是通过写下来或者找人倾诉。有趣的是,我们很快会知道,好的情绪想要增值,方式是恰恰相反的!
第四课的最后塔尔老师还带着大家做了10分钟的冥想。研究发现熟练的冥想者的脑部活动与熟睡时候相似,可能是冥想能够迅速让大脑清醒的一个解释。很推荐朋友们去尝试一下,带冥想入门的视频现在也很好找。好这篇文章我们就总结到这里,我们第五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