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内因起决定作用(4/1)
上一次的课末尾塔尔老师举例说明了虽然改变不会自然发生,但是当外力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发生。第四课一上来,他就开门见山地说:“就如我们说的‘蝴蝶效应’,改变的发生是链式(指数)反应,在于我们和别人的联系,以及ta们再跟第三方的联系。”就像笑,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递。他专门找了一段婴儿大声微笑的视频,连续放了两边。真的建议,如果你心情不好,可以去看看这一段婴儿的大笑,非常有感染力!(第四课10:00~10:40秒左右)
在举了几个大家比较熟知的指数增长故事(比如那个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放米,最后发现全世界的粮食都不够放的那个故事)之后,塔尔老师抛出了问题:既然大家都在相互影响,那么你选择在哪个方向去推动影响并进而改变呢?当然是往积极的,能影响ta人也积极地去影响别人的方向,传递积极。
好,我们继续看第三个前提:“幸福感,比起外界环境,更多取决于我们对于环境的解读和认知”。这里塔尔老师非常直接地分享了一个研究,是对高等院校等待终生教授头衔的学者,在结果出来之前、之后,以及3个月后,三次询问ta们的感受。结果出来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无比重要,过去那么多年的努力就在此一举。而之后呢,得到的人欣喜若狂,没得到的极度失望,并且ta们都预计自己会保持这个状态很长时间甚至产生终生的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3个月后大家基本都回到了ta们之前的快乐水平。快乐的还是比较快乐,一直不怎么开心的人依然不怎么开心,即便取得了终生职位。事实上,关于中大奖的跟踪调研表明,大约6个月左右,中奖者会回到原来的生活精神状态和幸福水平。于是另一个假设被提了出来,就是降低自己的期待,我不那么在乎,是不是就能有长久的幸福?长期来看依然不是这样。这里又关联到了上面“方向”的话题——正确或者错误的期待才是正解——如果我们的期待建立在外在因素的基础上,那么稳定的幸福感是不现实的,内在的改变才能起根本性的作用。换句话,我们如何诠释这个世界,如何解读发生的事情,如何转化自己为积极思维的“容器”,才起长期的决定作用。
趁热打铁,塔尔老师直接进入了第四个前提:“比起人性需要完善,课程更倾向于人性需要被遵循”。他先介绍了主张“人性需要被遵循”的那个派别,ta们认为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缺陷五无可避免,因此在社会中建立起了各种约束机制,培根的话被已引用来解释这个派别“欲驱使天性,必先遵循天性”。这里反复被用到的一个词是引导(channel);那么相反的,“人性需要完善”的一派,格言可以说是“自我完善是命运的召唤”。Ta们认为人可以把人性完善得更好。这有一定的乌托邦的精神气质。塔尔老师说,他的课程支持“被遵循”,并且,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后续被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准许为人”(permission to be human)。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