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心内科-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全心衰/全心扩大+心率失常+附壁血栓
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泵功能衰竭,导致心衰伴心律失常;
病因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酒精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
病理生理:
不明原因的双侧心室扩张、室壁变薄伴有收缩功能降低(单侧受累多见于左侧),应当除外缺血性心肌病、结缔组织疾病导致的、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心肌病;
发病机制不明,可见心室扩张、心室壁变薄、伴有附壁血栓;
阻性充血+前向衰竭;
临床表现:
病情缓慢进展,心衰的症状和体征(阻性充血+前向射血减少),气急、浮肿、肝大、乏力;心脏扩大;
合并的各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猝死、合并的附壁血栓可导致栓塞;
辅助检查:
CXR-心胸比>0.5、肺淤血;
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0mm;射血分数降低<45%;钻石双峰图形;
心导管-左室舒张末压、左房压、肺毛压升高,心搏量降低、心指数降低;
活检-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
诊断:
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echo发现心腔扩大、搏动减弱要考虑本病;但首先要排除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心肌疾病;
治疗:
多死于心衰和心律失常;
无病因治疗,针对心衰和心律失常治疗;晚期患者可植入DDD型起搏器;
心脏移植;
酒精性心肌病:
表现类似扩心病;每日酒精125mg,持续10年可发病;戒酒和对症治疗后可以缓解;
围生期心肌病:
既往无心脏病,在妊娠末期或产后2-20w出现类似扩心病的表现;特征之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发生栓塞的几率高;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降低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是否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心肌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病因与遗传有关;
病理改变:
三种常见类型-不均匀的室间隔肥厚、心尖部肥厚、心室中部肥厚
病理生理:
心腔变小,心室肥厚导致充盈不足,进一步降低每搏输出量;还可能有左室流出道受阻;劳力性呼吸困难;
收缩期杂音由于SAM;心肌肥厚相对血供不足,心绞痛常见;可能导致青年人猝死(福)
临床表现:
心室顺应性降低导致阻性充血-劳力性呼吸困难;
充盈不足和流出道受阻导致CO降低-晕厥、心绞痛(心肌过于肥厚,即使冠脉正常也不能满足血供)、猝死;
由于venturi效应,血流通过狭窄的流出道时吸引二尖瓣向室间隔方向移动(SAM)导致流出道进一步梗阻和MR,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尖部可闻及MR的收缩期杂音;
增加心肌收缩力(洋地黄)、降低心室容积(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突然站立、valsalva动作)可导致杂音增强;
降低心肌收缩力(倍他乐克)、提高心室容积(蹲踞)可导致杂音减轻;
辅助检查:
Echo-可见室间隔非对称性增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1.3倍后壁厚度,室间隔运动低下,SAM,主动脉在收缩期半开放,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内突出;
心导管-左室舒张期末压升高,左心室腔和流出道之间压差>20mmHg,Brockenbrough现象阳性(室性早搏后,心肌收缩力增强,但由于梗阻也增强,主动脉压反而降低)
治疗:
主要是松弛肥厚的心肌,减轻左室流出道狭窄;β阻滞剂+钙拮抗剂;重症患者可植入DDD起搏器、射频消融切除肥厚的室间隔;
死因主要是由于室颤、流出道梗阻导致的猝死;
限制性心肌病:
继发性的可见于淀粉样变
病理生理:
心室外观无明显变化,性质类似胶皮导致充盈受阻、阻性充血;充盈不足直接导致前向血流不足;病理主要是间质纤维化增生;
临床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浮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心衰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
与缩窄性心包炎的鉴别:
心脏MRI或echo可见心包增厚,E/A正常;既往可有心包炎史(尤其是TB);
限制性心肌病心包不增厚,E/A早期降低(主动充盈减弱、左房收缩增强);晚期>2(左房失代偿,主动收缩能力急剧降低)
治疗:
只能对症治疗;
急性心肌炎:
病因:
病毒感染为主(50%),可能导致扩心病;Fiedler心肌炎为柯萨奇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发病1-3周前有前驱症状,如感冒、消化道症状;
发病后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水肿、AS综合征;体检可见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颈静脉怒张、肝大;
辅助检查:
发病后3周内2次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
确诊需要心肌活检;
治疗:
主要针对心衰治疗;
完全性AVB可用临时起搏器;
传导阻滞、难治性心衰、重症、合并自身免疫者可用GC;
3月不恢复可能发展为扩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