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被倾听的多数:展示真实的农村如何成为了一种“不可能”
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过,生产决定消费。
但从经营者来说,却是相反的,是市场的消费决定了他们的生产。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是过剩的,也就是说生产者之间是需要竞争的,他们为了取得优势,必须要更快的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决定了生产什么。
就如同,课本上的下一句话: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经营者或者说资本家们,想要走一条更简单的路,教育消费者。利用消费者有限的理性,创造忠诚的消费者,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回报。
在文化消费上,尤其是短视频领域。up们频繁“整活”,就是在通过不断调整内容来适应市场的消费;一些大up,不断提纯粉丝,看似粉丝少了,但是投资回报的比例是提高了的。这一套,当然并不新鲜,基本是复制粘贴粉圈的操作。明星的早期不断推出作品,后期专心运营粉丝。
如今文化消费的主力无疑是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以电影举例,2019年全国观影人次17.3亿,票房642.7亿,看起来很高。但是目前中国影史票房最高《战狼2》的「观影人次」纪录是1.60亿,这还是不算二刷、三刷等等。
短视频平台大概是是适应市场的典范,不创造内容,只依靠算法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不想否认这类平台的大众性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抖音日活接近7亿,快手超过4亿)。但除去新闻类和明星,只看自制视频,内容上讲,娱乐性拉满,所包含的有效的信息量低得令人发指。甚至创作者的个人能力都无关紧要,工业化的剪辑加工,来挑逗情绪。
高度商业化的平台,文化产品成为了纯粹的商品。近乎无限供应的的视频,时时刻刻的满足着需求,让人无暇去思考。同时,算法让人们只接触自己认同的思想,让人失去了批判的能力。而且,由于这些视频是为了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人们也会自然认同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现存秩序,而非反思。
当我把自己处在农民或农村的角度,你就会发现时代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脱节的。
截至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生产方停留在落后的手工生产的环境中,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和土地制度的原因,中小型农机是农机的主流。也就是说,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生产城市有很大不同。
因此,双方其实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何不食肉糜与皇帝用金锄头的落差,让二者已经失去了共同交流的符号。
而文化消费的市场,主要是城市中产。所以农村农民题材的文化产品,全都是为了城市消费者制造的商品。农村的生活包装之后才有人来消费(如李子柒)。农民的人设要符合主流观众的认知(二舅)。
在现代经济的体系下,农村处在被动的位置上。相应的文化上,城市小资将其幻想、欲望投射到农村上,从而获得快感。
带有农村的色彩的up和其他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必须要脱离农村的真实情况。要么营造梦幻的中的乡村,把一起都包装成中产阶级认为是“美”的那种;要么扮演一个小丑,让消费者获得权力得到满足的快感。
从而,在互联网空间,想要展示真实的农村,成为了一种“不可能”。赛博时代的农村,成为了发不出声音的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