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技术交流:对举重发力后屈肘技术的分析》
《对举重发力后屈肘技术的分析》关绍堂
摘要:在抓举两项竞赛技术动作中,上拉发力是整个技术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对整个试举的成败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发力后如何转人下蹲支撑的这一技术环节,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时间发力;发力结束转人下蹲支撑前的动作状态;肘部弯屈的时间;屈肘的作用以及对整个技术环节的影响。
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发力的效果很好,但由于下蹲不及时或者时机掌握得不好造成试举失败。当然这里的影响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力后转人下蹲支撑的衔接技术掌握得不好。
1、研究方法
1.1图片分析法
收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1.2肌电分析法
通过肌电器把人体在整个试举活动中肌肉的电变化及各主要关节触及角度的变化记录下来,肌肉用力的方式和各关节角度的活动状况。
2、测试结果与分析
【略图片】
通过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图片的分析,我们找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发力结束时整个身体是处于充分伸展状态的、两臂伸直,在发力结束时两臂开始弯屈,同时膝关节也随之开始回屈,这就意味着下蹲支撑阶段的开始。
2.3肌电测试结果和性分析
我们所测定的对象都是较高水平的运动员,试举的重量是本人成绩的70%,根据需要选择三块大的肌肉(肱二头肌、股外侧肌和比目鱼肌)和三个主要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作为分析研究依据。
2.3.1肱二头肌的肌电变化
从几位受试者肱二头肌肌电变化情况来看,在发力的最后阶段都有较明显的肌电活动。这些活动是股外侧肌的肌电变化结束后开始的,也就是在膝关节伸至大约160度左右,并没有发现肘有弯屈的现象,而肘开始变屈是在膝关节已伸至最大角度时,从肱二头肌放电情况来看,活动的最大强度是在膝开始回屈,人体开始下降的时候。
2.3.2股外侧肌肌电变化
股外侧肌的发力过程中的肌电活动是十分明显的,从肌电图上看股外侧肌在膝关节伸至110度至150度之间,肌电活动最强烈。当膝关节伸至150度~160度肘肌电活动就逐渐消失,在160度以后就没有肌电活动了。而且还发现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是一定(一致?)。在股外侧肌肌电活动停止后,肱二头肌肌电活动就开始,并且股外侧肌肌电活动结束得越晚,肱二头肌肌电活动开始得也就越迟,这也就是说如果在发力过程中身体伸展越充分肱二头肌肌电的活动也就越迟,屈肘的时间越晚。当膝关节伸至170度时肘才开始弯屈的(170“已是发力过程中膝的最大角度),所以说肘的弯屈是在发力以后。
2.3.3比目鱼肌的肌电变化
比目鱼肌的肌电变化活动反映起踵(提踵)的情况。通过肌电图的观察发现,比目鱼肌在发力过程中肌电变化几乎和股外侧肌的肌电变化差不多,时间也是一致的,在膝关节伸至110一150度之间时肌电活动最强烈。当膝关节伸至160度左右时,比目鱼肌肌电活动就已基本结束,这时已经有起踵(提踵)的动作了。过去一直认为在发力最后阶段的用力顺序是耸肩、提肘、与提踵,经过肌电测试证明,起踵(提踵)不仅在屈肘之前,而且还在耸肩之前。
评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并不认为发力时抬起脚跟是错误的,也不要求选手在发力完成前脚跟不能抬起。以前也发布过很多次解说和辟谣视频,发力的时候不要一看到脚跟抬起来一点就喊错喊停,抬起了不一定对但也不一定错,还是要结合整体的发力动作和发力节奏来综合判断。
2.3.4各关节的活动情况
从三个关节分析发现,屈肘的开始和膝伸至最大限度以及踝伸至最大角度位置几乎接近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发现膝回屈的时间要比肘屈的时间晚一些。当膝伸至最大限度时不是马上回降,而是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大约0.05秒。当膝伸至最大限度时身体并不是在这一阶段停顿仍保持着最高的位置,而是已有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不是通过屈膝来完成,而是通过身体后仰来完成的。这时身体重心已经开始降低,可以说发力结束后立刻转人下蹲支撑所需的制动力是通过屈肘来完成的。
提肘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制动下蹲
3、讨论
3.1屈肘的作用以及对技术的影响
屈肘无论是在发力阶段还是在下蹲支撑阶段,主要起增力作用,保持杠铃正常地运动轨迹促使人体快速下蹲。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积极主动地提肘这一动作是错误的,相反我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它能否起到增力的作用,我们认为屈肘的主要作用并非如此,起码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十分科学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屈肘的目的在于保持杠铃的正常运行轨迹。这种观点认为,发力结束后杠铃获得了一定的加速度,杠铃依靠惯性上升,这时如果两臂继续保持原来伸直的状态,那么势必会使横杠离开身体向外抛出,破坏杠铃正常的上升轨迹,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只有通过屈肘来确保杠铃沿正常的轨迹向上运动,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样往往会给人一种感觉,即两肘弯曲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完全是由于杠铃的惯性上升所迫,通过测试表明,屈肘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且是积极有力的。从肱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情况来看,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屈肘的主要作用是制动,促使身体快速下蹲,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1)在人体完成了发力之后,人体充分伸展,身体重心迅速向上移动,这时要想使身体重心回降,那就必须有一个制动的过程(即2→0→2),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提肘来完成。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原理,要想使身体快速地向横杠相反的方向运动就必须给杠铃一个作用力,在这同时杠铃也会给人一个反作用力,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屈肘来完成的。
所以我们认为第三种说法更合理些,这和测试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然而这个问题目前在一部分人中认识还是不够的,有少部分人对屈肘这一概念甚至是很不清楚的,他们在训练中往往只强调让运动员在发力过程中就提肘,这就会造成运动员两臂过早地用力。
3.2屈肘的阶段划分
把屈肘划分在下蹲支撑阶段,下蹲支撑阶段可分三个过程,即制动、下蹲和支撑杠铃,而屈肘就是制动过程的开始。我们认为这样划分是比较合理的,它有以下两个优点:
(1)使我们在发力过程中各个肌肉群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了,从解剖学来看,人体的最大用力主要取决于原动肌的用力大小,而在发力过程中主要的原动肌是伸膝和伸髋的肌群(即股四头肌、臀大肌、肱骨二头肌、半腔肌、半膜肌等)这样划分就可以使运动员在发力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伸髋和蹬腿上,从而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原动肌的作用。
(2)这样划分将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积极下蹲的意识,使运动员对下蹲概念更加清楚,即更注意快速下蹲,为下蹲支撑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就必须积极有力地提肘,这一点符合人体生物学与杠铃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3.3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
教学中特别是在分解教学中明确各部分的主要任务和概念,对正确地掌握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有利于改进训练方法。目前有许多训练方法是比较陈旧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现有的技术缺乏更深人细致的研究,对有些技术概念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某些训练方面缺乏针对性,在这方面苏联和保加利亚走在我们前面,早在一九七三年保加利亚教练员就已经提出,在发力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身体充分伸展而不是提肘。所以在我们的训练中就采用了一些不弯肘的耸肩起踵(提踵)拉。我国优秀运动员吴数德破世界纪录,也并不是仅仅靠他的臂力,而更重要是靠他那完善的技术和协调的动作配合。
4、结束语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屈肘是上拉发力后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身体产生制动,并促使人体迅速地转人下蹲支撑接铃鉴于屈肘在上拉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划分阶段时应把它放在下蹲支撑阶段。
评注:即便现在有不少成绩比较突出的优秀选手会在发力时屈肘,但要看选手的力量特点以及成绩。原则上,发力的时候不要屈肘。这是个原则,但不是规则,你根据自身特点、习惯、甚至喜好去调整自己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