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史传(21)长筱合战的前夜

大概是因为在镇压长岛一向一揆时杀生太多,织田信长在天正三年(1575年)的四月时颁布了一道“德政令”。这道德政令的对象主要是公卿贵族们,在战国时代,许多公卿因为生活贫困,把祖上传下来的土地卖给了大地主,织田信长的德政令便是命令这些地主(地方土豪)将买来的领地统统无偿归还给公卿。
自室町幕府建立以来,没有一个人这么干过。
织田信长却这么做了。
所以每当有人和我说本能寺之变的幕后黑手有公卿参与时,我都觉得好笑。公卿们要是真把足利义昭接回来,这些卖出去的土地和他们还有什么关系?
颁布德政令后,织田信长便率军出阵,前往河内国、摄津国攻打阿波三好家为首的反信长势力。信长这次征召的军队号称有十万人,在河内国、摄津国四处开花,连阿波三好家的重臣三好康长都向信长投降了。
收拾完畿内的乱局,织田信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岐阜城。信长之所以这么紧张,主要还是因为武田胜赖又来了。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德川家的内乱。
话说自前一年的高天神城合战以来,德川家内部对织田信长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确实,当初缔结清州同盟的目的不正是为了保证德川家的存续,后来在信长上洛、姊川合战中,德川家也履行盟约派出军队作战,不少三河武士都死在了与自己不相干的战争之中(虽然家康出兵一部分是因为足利义昭的命令)。家康在三河国的不少家臣都是德川家还是“安城松平氏”的那个年代就开始侍奉德川家了,这些人后来又相继跟着松平清康、松平广忠、今川义元和织田家打过仗,对织田家的好感本来就不咋滴。如今在武田家的多次进攻下,织田信长对德川家的支援却非常有限,去年信长虽然送了两袋金子表达歉意,但是和失去的领地相比,金子似乎又没有那么重要。
尽管如此,德川家康却依旧是信长的坚定支持者,宁可不断地牺牲德川家的领地,也要维持与信长的同盟关系。家臣们十分不解,究竟家康是打麻将欠了信长钱还是私底下和信长有一腿。
这是内乱原因的其一。
其二嘛,那就和德川家的扩大有关了。德川家原本只是西三河的一个小土豪而已,在家康祖先的时候,他们家的领地比一个村子大不了多少。后来到了家康爷爷松平清康的时代,家康这一支才在西三河立足,吸纳了许多国人为自己的家臣,这些家臣后来都成为了家康在三河时代的肱骨重臣。可是,随着德川家的领地不断地扩大,东三河、远江国等地的国人都被德川家康给收为自己的家臣,家臣团就这么扩大了,矛盾也就这么埋下了。
通俗点解释,就好比学校里的一个班级有三十个学生,而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干部就是从这三十个学生里选出来的。突然有一天,校长说现在班级要扩大了,于是一班二班三班被整合成了一个九十人的大班,由原来一班的班主任继续领导。
班级人数是变多了,可是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干部的职位还是只有一个。那么,身为原一班班主任的老师,就必须要整顿自己的班干部班子,许多原一班的班干部就被撤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绩更优秀、体育更好的二班、三班的同学。
于是,这些被撤职的一班班干部就不满了。不过,学校里出现这种情况,顶多私下里哔哔老师几句,而在日本战国时代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出大乱子的。
德川家正是如此,随着领地的扩大,德川家康的家臣团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家康迁居浜松城以后,身边的重臣多是新晋提拔的家臣。这些随家康一同迁居浜松城的老臣与新晋家臣被称为“浜松派”,而被冷落的那些家臣则被称为“安城派”。
第三个原因,就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了。德川家康的大老婆筑山殿是今川义元的养女出身,从小的养尊处优让她和德川家康的关系一直都不怎么样。筑山殿彪悍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德川家康的次子秀康出生以后,筑山殿行使自己的正室权利,拒绝承认秀康的身份,这导致所有人都知道这小子是家康的儿子,但是又不是家康的儿子。因为只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继承权,德川家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后来德川家康越过了次子秀康,将家督传给了三子秀忠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严格来说,秀忠才算是正儿八经的次子。
几个矛盾聚焦在一起,就发生了化学反应。
既然德川家康不愿意变换外交政策,那么家臣们就决定变换一个家督。于是,这些人就聚在了当时和长子信康一起居住在冈崎城的筑山殿身边,结成了一个谋反的“一揆”团体。恰好,当时有一个和武田家有点关系、从明国来的医生“西庆”也时常出入冈崎城,便主动承担说客,游说筑山殿投靠武田家。
西庆说,武田胜赖刚好前几年也死了老婆,只要筑山殿愿意投靠武田家,等到武田胜赖成为天下人以后,胜赖愿意娶筑山殿做老婆,信康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胜赖的儿子,继承武田家的天下。
为避免误会,我声明一下,这只是《冈崎东泉记》的记载,真实性我是不打包票的。但是如果这事是真的,只能说筑山殿彪悍的外表之下,依旧是一个好骗的小女生。假使武田胜赖真的打赢了德川家康、织田信长取得天下,到时候还能有你什么事?武田胜赖确实没老婆,可是人有个儿子,理论上还是织田信长的外孙,武田家要是真的取得天下的话,这个既有织田家继承权、又有武田家继承权的儿子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总之,冈崎城内以町奉行大冈弥四郎为首几个上级家臣和筑山殿一起谋反,这是不争的事实。武田胜赖在邀请家臣派兵出阵时也提到,这次出兵是为了某个“计策”,指的大概就是这次谋反了。武田军的前锋在武田胜赖的命令下侵入三河国,一路朝着冈崎城而去。结果在半路上传来消息说,冈崎城的政变已经被德川家康粉碎了。
原来,参加谋反的人中有一个叫山田八藏的家伙,这家伙在誓师的时候慷慨激昂的,结果回家以后就怂了,转手就把筑山殿这伙人给卖了。除了身为三个町奉行之一的大冈弥四郎被处斩以外,另一个町奉行松平新佑卫门、信康的老师石川春重、春久父子被勒令自尽。最后一个町奉行江户右卫门七虽然没有参与谋反,但是因为疏忽大意的关系也被家康逼迫自尽而死。
可以说冈崎城的德川家家臣团,因为这次谋反事件被大换血了。不过,因为武田家来袭、大战在即的缘故,德川家康并未将此事扩大化处理,只是当做是一般家臣的谋反,并未波及到筑山殿与信康。
可是破镜终难重圆,家康并不是不处理这对母子俩,只是暂时不方便处理而已。一旦武田家的威胁消失,母子俩的生命也将迎来终点。当然,这是后话。
冈崎城的政变失败以后,武田军的前锋继续朝着冈崎城进军已然没了意义,只得在三河国固守待援。武田胜赖在召集大军以后,便侵入了远江国,再从远江国进入三河国,与武田军的前锋会合。原本胜赖的计划是夺取冈崎城,切断西三河与浜松城的联系,计划失败以后,胜赖的计划便改成了夺取东三河的吉田城,以此切断三河国与浜松城的联系。总之一句话,非得把德川家的领地拦腰截断不可。
德川家康对武田胜赖的来袭也早有准备,亲自带着两千兵马进入吉田城防守,不管武田胜赖如何挑衅,德川家康就是不出城迎战。武田胜赖试图导演的《三方原合战》第二集宣布告吹。
于是,武田胜赖将目光盯向了吉田城北面的一座小城长筱城上。长筱城是武田信玄生前在三河国着阵的最后一座城池,后来被德川家夺回。在武田军来袭前夕,德川家康把这座城交给了女婿奥平信昌防守,守军大约只有五百人左右。
武田胜赖对长筱城的攻击并不上心,他的作战计划依旧是靠攻打长筱城来引出吉田城的德川军。即便德川家康不动如山,夺取长筱城以后,长筱城依旧可以随时威胁吉田城,德川家的这个小蛮腰,依旧是想什么时候切,就能什么时候切。
武田胜赖这小算盘打的,吉田城的德川家康听到了,远在岐阜城的织田信长也听到了。可是这次织田信长的出兵依旧缓慢,似乎还是不太把德川家的战争当一回事。
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织田信长正在稳健发育,等待大招CD。身在岐阜城的信长没有闲着,而是下令从各地的家臣里抽调一项重要武器——铁炮。当然,铁炮的筹集其实并不算难,信长真正在等的,是难以收集到的铁炮弹丸和火药。
铁炮和弹丸火药的关系,就好像二战后期德军坦克和汽油的关系一样,没了汽油的坦克是机动不起来的,而没了弹丸火药的铁炮,和自来水管也没什么区别。比如,武田家就有为数不少的铁炮,武田家的军役要求里,铁炮占比竟然高达10%,和织田家相差无几。但是却没什么用,因为不管是国产的铅矿,还是进口铅(弹丸原料)、火药的港口都控制在织田家的手中,导致武田家不得不把铜钱融了做弹丸,可是铜铸的弹丸非常劣质,难以发挥铁炮的威力。
这不能怪武田家,所有东日本的战国大名都是这样。现如今的考古学者们在西日本挖出的铁炮弹丸几乎全是铅制作的,而东日本挖出的既有铅,又有铜、铁等五花八门的金属弹丸。与同世界往来的西日本相比,当时的东日本就是一个技术、战术的洼地。
值得一提的是,长筱城附近就有一个德川家的铅矿场。武田胜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做诱饵,恐怕也与铅矿有一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