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省心提速技巧(二)——3种材料与4类题型

全文字数|3.3千
阅读时间|12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故弄玄虚的概念和公式没必要
2.3种材料的特点
3.4类题目的特点
理解「资料分析」材料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考生从本质上掌握出题者的思维,从而彻底摆脱厌恶这一板块题目的心态。

一、故弄玄虚的概念和公式没必要
在上一篇「克服『不想看、不愿做、不去学』的心态」中,西瓜分析了「资料分析」板块的特点以及导致考生「不看不做不学」的原因;而在本篇中将进一步对该板块从本质上进行解析,力求帮助大家能够用最简明的方法感受到学习「资料分析」的了乐趣,从而提升综合水平。
目前公考培训机构对「资料分析」普遍不够重视,尤其是不重视该板块材料的分类,导致相关培训资料很难让人提起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有些机构很喜欢弄一些看上去很复杂的概念,一个增长率能分出七八种名词和计算公式,让人哭笑不得。
说句实话,「资料分析」历年所有真题涉及的知识都没有超过初一的,90%以上的知识用小学五年级的知识就能解出。凡是在这个板块的培训中故弄玄虚搞出一大堆公式、概念的,十个里面有十个都是在坑人(浪费考生时间,诱导多交钱),没有例外。
希望大家在看完接下来的分析之后,不再从那些无聊的培训资料上浪费时间。

二、3种材料的特点
简单来说,「资料分析」的材料有3种,分别是「图表型」「表格型」和「文字型」,三者基本各占了大约1/3的比例。有的材料会同时带有多种类型,但在具体到每一道题上,还是要从对应的材料上来解析。总的来说,每类都带有鲜明的特色,分别为:
①「图表型」:材料由「柱状图」「折线图」或者「柱状折线图」构成,其特点为「趋势清晰,对比鲜明」。
近年来每次公考的「资料分析」板块都会出现不止一张图表,一般为「柱状图」「折线图」或者两者混合的「柱状折线图」。例如「2020国考地市级卷111~115题」:


本材料的「图1」就是典型的「柱状折线图」,用「柱」来表示公园数量,「折线」表示游客规模,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公园数量和游客规模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进一步观察,不难看出2014、2018年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图2」是带有两组数据的「柱状图」,从中能够看出公园收入在逐年增长,且「门票收入」始终占大头,远超过「非门票收入」。再仔细观察可以看出,2014、2018年的收入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和「图1」的数据基本吻合。
可以看出,「图表型」的材料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纵轴数据随横轴(一般以年为单位)变化的情况,而且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考生对此类图表足够熟悉的话,甚至能通过斜率观察出大致的增长率,用八个字概括其特点,就是「趋势清晰,对比鲜明」。总体来说,「图表型」材料的阅读难度是最低的。
②「表格型」:材料由「数据量极大」的表格构成,特点是「全面详细,无所不包」:
「表格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经常有「全国各省数据」「近20年数据」「六七个行业的数据」等出现,例如「2020国考省级卷121~125题」的「图2」:


可发现该材料的图1是「图表型」材料,而图2则为「表格型」材料,这张表格涵盖了18个产茶省份的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共有36个数据。
通过「图2」可以发现,「表格型」材料不像「图表型」材料那样带有明显的趋势和对比,不仔细看的话,难以确定哪几个省份产量高、占全国比重多少。但「表格型」材料也有优点,那就是「全面详细」。
「表格型」材料的信息量极大,而且可以近乎无限的扩充,例如本材料的「图2」在纵向上还可以加入「世界主要产茶国家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横向上可以加入「红茶/绿茶所占比例」「茶叶平均价格」等。
结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表格型」的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各样的信息,具有「全面详细,无所不包」的特点。总体来说,「表格型」材料的阅读难度略高于「图表型」材料,远低于「文字型」材料。
③「文字型」:材料由数段文字构成,往往在4段以上,内容超过400字,同时带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和繁杂的数据,特点是「术语专业,应用广泛」:
「文字型」材料是最贴近公务员实际工作的,原因它可以选择特定的主题进行多角度且深入地解读,且可以应用在任何日常工作的文体中。
相对来说,「图表型」一般用在比较「高大上」的场合,例如「年终总结资料」「行业大会PPT」等;「表格型」则一般出现在需要Excel开展工作的场合,对数据量的详尽程度要求较高,一般常用于办公室、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中。
以前文为例,可发现「图表型」材料把2010~2018年海洋主题公园和游客规模的数据全部呈现,「表格型」材料则需要统计18个省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数据。如果是「文字型」,则可以针对具体的一个点(比如某年的具体情况)进行展开,比如「特定年份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数据」,例如「2020国考地市级卷121~125题/省级卷126~130题」:
2018年,B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0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新设立的企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企业合计达到70661家,占比为38.5%,注册资本达到7311.4亿元,同比增长13.5%(下略,总共5个自然段)。
不难发现,「文字型」材料的针对性极强,例如上面引用的材料紧紧围绕着「新经济实现增加值」这个点进行展开,下文4个自然段也更深入地就组成「近两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析,无需考虑其他年份、组成部分等情况。
总体来说,「文字型」阅读难度最高,原因是在实际工作中,此类材料汇报场合的汇报人和受众都是该行业的从业者甚至专家,很容易理解各种专业名词;但公考中的受众是普通考生,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在考场上读起来会感到有些困难。

三、4类题目的特点
结合公考3种材料的情况和真题,基本可以将「资料分析」题分为4类,即:
1.全通用型
所有类型材料都可能会出的题目,但具体的出题方式可能会随着材料的不同有所变化,具体情况为:
①同比变化题
即「同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同比增量、同比增速等。
此类题目在「图表型」材料中出现的最多,但难度最高的是「文字型」,因为「文字型」材料经常出现很多含义相近的专业词,还需要把文字中描述的数字写下来(不那么直观),会干扰考生的思路。
此类题目有很多变形问法,例如「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中问「连续数年增长率均超过X%」,「某几年范围内增长率最接近多少」「维持该增长量不变,几年后会达到什么情况」等,实际做题时一定要细致,准确理解问法的含义,尤其是注意「增长率」「增长量」的区别。
②「比大小」类题目
即「两者相比,谁大谁小」。此类题目的变形非常多,但核心考察点基本都是「心算」,即测试考生不用笔的计算速度是否足够快,是否能够在紧张的时间内做对足够多的题。
2.「图表型」材料题
此类题目主要出现在「图表类」材料中,在其他类型的题目中也偶尔出现,但不如「图表类」经典,具体情况为:
①「大范围」计算题
此类题目对比的范围较大,例如「2018、2017两年之和」和「2011、2010」两年之和的大小对比;「2012~2016年之和」等,其原因是「图表类」题目能够很直观地看出大范围时间内大致的数据情况。
②「极值」类题
此类题目求的是「极值」,例如「哪年增长率最低」「哪月增量最大」等,其原因是图表中「柱」「折线」能够很直观地反应出数据的大小和趋势,更方便找出极值。
③「图表之间互动」类题
此类题目强调图表之间相互数据的互动,例如柱状图分为两部分,就去求两部分的和或差;「柱」除以「折线」正好可以计算单位数量,就去比较两者相除的结果(例如「公园总收入」÷「公园数量」=「每家公园平均收入」)。
3.「表格型」材料题
此类题目主要出现在「表格类」材料中,和「表格数据」结合非常密切,具体情况为:
①「数数」题
「数数」题是最经典的「表格类」材料题,例如表格给出各省茶园面积和总产量,要求数出「茶叶平均产量大于X的省有多少」;表格给出「各个行业的数据」,要求数出「比A行业数据大的有几个行业」等。
之所以这么出题的原因就是「表格类」材料本身就有大量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将表格进一步优化、提炼(例如形成「文字型」材料),所以「数数」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行测考试时间还非常紧张的前提下。
②「趋势图」或「饼状图」题
此类题目的问法一般是「下列哪个折线趋势最接近某几年的数据情况」或「下列哪个饼状图最接近几个数据的真实比例」。
例如「2020国考地市级卷124题/省级卷126题」:以下折线图反映了2014~2018年间哪项收入同比增量的变化趋势?

(A)在线住宿预订
(B)旅游业总体
(C)在线度假旅游预订
(D)在线交通预订
其对应材料为:

也就是说,考生需要针对性找出「同比增量」的变化特点,从而快速确定这条折线对应的是哪项收入。
关于「饼状图」的例题有「2017国考地市级卷127题/省级卷132题」:能够正确描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五种专利申请数占比的统计图是:

其对应材料为:

该题就去找出所有「2015年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并通过估算和饼状图面积大致对比确定答案。
4.「文字型」材料题-「专业名词」题
「文字型」材料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名词」题,考察考生能否有足够的耐心找到准确的「专业名词」,从而锁定正确数据。
以上就是对3种材料与4类题型特点的解析,下一篇将针对具体的题目来建立针对性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