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关于“发愤忘食”
最近,看到罗翔老师引用了孔子的话,的确,“发愤”不是“发奋”,但是“忘食”也不是忘记吃饭。随着时间的沉淀,难道有些事物不再发光了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一,什么是为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人=影响他人,是“治人”的前提。
第二,什么是食?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食是一种供养。
第三,什么是发愤?
苏格拉底有言:“最大的惩罚是你不去管人,却让比你坏的人来管你了。”发愤是能分清善恶之后的自然情绪。
孔子的这段话是按照《宛丘》说的。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汤是热水,有温度的才是有情的,所以说“洵有情”。
孔子的话是指,在他的影响下,年轻人发愤(有情,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忘食(望,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无望,为徒不贪利),中年人乐以(无冬无夏,冬藏夏长,无藏无长=无少无多=中庸之道)忘忧(忧,出师不利,值其鹭羽,实物公平交易),老年人不知老之将至(值其鹭翿,发挥余热带徒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为徒不贪利,是年轻人的典范。
上博简《诗论》中有记载,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
科尔伯格最初用9个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研究了75名10、13和16岁的儿童和青年,随后每隔3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然后根据研究划分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9—16岁;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16岁是弱冠之年,至此我明白了《宛丘》的真正含义,孔子如此赞美《宛丘》是希望每个人在弱冠之年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古人的智慧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宝藏,等待着当代人去发掘其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