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夏天越不能太多受凉?“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
为什么越是夏天越不能太多受凉?“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黏腻,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因此,宜多吃清热利湿的之物,如冬瓜、丝瓜、薏苡仁、赤小豆。夏季出汗多,易耗伤津液,需适当吃酸甘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之类,酸味能敛汗、止泻、养阴,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说明我们的胃肠道最怕寒冷。长时间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很容易体表受凉,吸入凉空气也会导致腹泻腹痛现象。所以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睡觉时尽量关闭空调,尤其要注意腹部、脚底和臀部的保暖,不随意坐在冰凉的地面上、不坐冰垫;不要过于贪凉饮冷,不吃生冷、冰镇食品,以免损伤脾胃而发病;在食用海鲜时可加些生姜、紫苏等中和寒性。 夏天的气血开始往外浮露,人体内部开始处于空虚状态,不能再受凉了。北京名中医樊正伦教授说过一句话:人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而是在天地间成长起来的生命,那人的生命必然受天地之气的密切影响。具体来说,天地之气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呢? 春天的时候,花草树木的精华从根部往上顶,所以,枝头开始冒出一些小芽芽,我们可以知道,树木的气开始往外散了。 人体也是这样,春天渐渐变暖,人的气血也从深藏的内脏往体表走,走的结果,就是毛孔开始微微打开,春天一活动,人就微微出汗了。 到了夏天,人体气血往外走的更厉害,人的毛孔会逐渐全部张开,气血也都浮到体表来,有一部分气血甚至会变成汗水。 但人的气血总量是一定的,跑去外面的多了,里面就少,这就造成一个外面气血充盈,而内脏气血不足的局面,换句话说,夏天人的脏器容易空虚。 有人可能会问,你有什么证据说我内脏空虚呢? 例子很多。 比如肠胃,到了夏天,很多人开始哗哗哗泻肚子,这叫水泄。 到了更热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觉得胸闷,尤其是老年人觉得心脏受不了了,憋闷,短气。 这两大表现就是人气血浮露于外而内脏相对虚弱导致的,虚弱了,它的功能就受影响,肚子就开始拉,心肺也会觉得憋闷。 秋天,天气渐渐凉了,人体毛孔开始关闭,人的气血开始往里撤,这时候内脏气血得到加强,人就会觉得神清气爽,但皮肤可能会干燥一点。 到了冬天,气血完全藏到里面,这时候的内脏功能很强大,肠道气血充盈,所以最适合进补,涮羊肉、腊肉、火腿什么的吃进去能利用起来,为来年开春储备物质。 所以,夏天到了,很多人内脏气血虚弱了,你再来冰镇啤酒、冰淇淋吃到肠胃里,可谓是虚上加寒。 正统的中国人都知道,冬吃罗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现在你反着弄,本来应该用温性的生姜暖胃,你现在倒一个劲冰胃,能不坐病嘛。 夏天不仅令人体内脏空虚之外,酷热的暑气还会伤津、伤血、伤心脏。浮到体表的气血,会令人脸部潮红,还会出汗。 汗这个东西,很多人以为纯属废物,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你要知道汗是咋来的。 心脏把血液泵入血脉,血脉经过不断分支,走到皮肤,和汗腺相连通,出汗的时候,其实是血液中的一部分水液蒸发出去了。所以,中医说:血汗同源。 出汗出的多了,血就会浓缩,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凡是那些身上有脓疮、流血的病人,即便是感冒了也不能发汗,因为他血液本就不足,再发汗,那不是令血液更匮乏嘛。 所以夏天经常大汗淋漓而不顾,很容易损伤血。 年青人还好点,如果是老年人经常这么大汗淋漓的,损血损到一定程度就会损伤心脏,因为心主血。所以,夏天既然出汗出的多,为了不让我们的血受损,我们当然得懂得补充津液。 夏天不仅仅伤津、伤心,夏天之热还会动湿伤脾。夏天,在中国北方地区还好一点,热,但还不很湿。 而在广东,除了热之外,更令人不适的是浑身湿漉漉的那种感觉。所以,中医把这种热为主的季节叫做“夏季”,而到了三伏天,又热又湿,这时中医便将其称之为“长夏”,长夏就是热上加湿。湿邪最容易损伤的就是脾,而中医所说的脾,大体就是指与消化吸收有关的脏器,在湿气旺盛的时候,脾一受伤,人就不想吃饭了,所以,老百姓都将其称之为“苦夏”,苦夏阶段,大部分人体重都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