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冬日杂记】在小港一窥“黄海冷水团”的面目

2021-12-19 17:05 作者:洛澜-MegalodonEric  | 我要投稿

开学以来头条文章和公众号一直咕着,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苦于没有素材。直到前几天跑了趟小港(没错,这里也是每羊的孩纸们为完成鱼类学作业收集素材经常要跑的地方),寒冬已至,但是活鲜池里美丽的生物们却并不显寂寞,随便拍拍,有空就写一点,东拼西凑凑成了这篇流水账,权当是黄海物种记录企划的一部分吧……

PS:阿澜鉴定水平很差,如果说错了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冬季黄海海畔的海鲜市场中,鲉形目鱼类从来不会缺席。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是裸平鲉/Sebastes nudus的幼鱼,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随着凛冬的脚步渐近,裸平鲉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偏底栖性的裸平鲉并不好动,因而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趴在缸底一动不动。黄渤海所产的平鲉中,这一物种是我最喜欢的。

满满一缸的许氏平鲉/Sebastods schlegelii幼鱼,黄渤海区最常见的平鲉(可能没有之一),有时在潮间带就能抓到苗子。岛城市场上大名鼎鼎的“黑头”指的也是本种,幼鱼期大理石状的斑纹还是很好看的,到了成鱼就会变为单调的蓝灰色,算不上好看但好吃。缸底还趴满了一层斑头六线鱼/Hexagrammos agrammus,姿色相较于更加常见的大泷六线鱼要略胜一筹。

两条朝鲜平鲉/Sebastes koreanus,亦是颇具代表性的冷水物种,鳃盖上的黑点是其显著的鉴别特征。虽然本种备受饲养海水原生鱼的鱼友青睐,但我个人却总是欣赏不来……一条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试图占据镜头的焦点但是未果,这一物种是黄海西岸最为常见的六线鱼,因其体色偏黄而被岛城居民冠名为“黄鱼”(大黄鱼小黄鱼直呼内行),同样是家常小杂鱼。中间还有一只陶氏太阳海星/Solaster dawsoni, 黄海唯二两种11腕的海星(另一种是轮海星,目前还没见过),尽管是黄海冷水团下的偏深水物种但却并没有那么罕见,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拖网渔获物中。

除了平鲉“三兄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亦是小港码头水槽里的常客。鲜红的体色,使得褐菖鲉相较于前面介绍的几种平鲉要显得更加华丽脱俗。褐菖鲉偏好栖息于岩礁地带,岛城居民俗称“石狗公”,家烧、炖汤均极为鲜美。褐菖鲉和前面提到的几种平鲉一样,为棘毒鱼类,若不慎被其头棘及背鳍棘刺中便会引起剧痛,在处理时须万般小心。

这条骑在裸平鲉头上的也是褐菖鲉,较淡的体色可能是因为应激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这一现象在鲉形目中并不罕见。当然,有时候一些萌新会误把这种因为心情不好换了个颜色的鱼当成未曾见过的新记录种……

在小港偶尔也会看到棘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身影,多数情况下,棘绿鳍鱼只配成堆出现在廉价的杂鱼堆中或是被用来晒鱼干,但偶尔出现在水槽中的活绿鳍鱼却是惊艳般的存在:通红的体色,宽大的绿色胸鳍镶着蓝边并点缀着蓝色斑点……胸部三对灵活的游离鳍条,使棘绿鳍鱼能够在缸底缓缓爬行,华丽的外表加上有趣的习性,也难怪棘绿鳍鱼会备受海水原生鱼玩家的青睐。

小港的水槽中常常充满着惊喜,比如这条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尽管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其最著名的产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早已踪迹难觅,但本种在北方海域尚较为常见。因其头侧鳃盖膜上的两对橙色纹带酷似裸露的鳃,因而亦被称作“四鳃鲈”。这条松江鲈的尾鳍及背鳍严重受伤,可能已经时无多日了。

随着水温的下降,一些黄海冷水团的标志性物种也会出现在小港的水槽中,比如这条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狮子鱼科的发家地远在寒冷的白令海-阿留申一带,这个家族中的物种素来喜寒畏热,要么扎根于水温较低的深层水域,要么选择留在高纬度海域。在中国海域有分布记录的6种狮子鱼中,细纹狮子鱼是唯一一种可以形成规模化产量的。近年来随着黄渤海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的衰退,原本不受待见的细纹狮子鱼开始“大行其道”,在冬春季的黄海渔获物中,细纹狮子鱼常常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PS:此鱼虽产量大,但由于其肉质含水量大,不堪食,故价格低廉,渔民常叹其“多而无用”,故亦被戏称为“大学生”……嗯,有被内涵到……

随着冷水团一同到来的,还有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若是运气足够好,在小港的水槽中有机会看到黄鮟鱇活体。贪婪而凶猛的黄鮟鱇几乎什么都吃,以至于解剖的时候常常会在其鼓鼓的胃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猎物。在冬季,黄鮟鱇会出现在相对较浅的近海泥沙质海床上,这也使得咕嘟咕嘟的鮟鱇火锅称为岛城居民“猫冬”的佳品。

除了平鲉、狮子鱼和鮟鱇,各具特色的冷温性鳚,亦是小港水槽中的一大亮点。这条蜷缩在水槽角落中的鱼是网鳚/Dictyosoma burgeri,因其网状的侧线结构而得名。网鳚是典型的冷温性鱼类,常活跃于潮间带岩礁区。黄渤海区的冷水性原生鱼中,网鳚也是我的挚爱之一。

这条网鳚也是之前在小港发现的,现在养在社团的水族缸里,这张图清晰地展示了其复杂的网状侧线结构,这也使得其能洞察周遭环境的变化。

方氏锦鳚/Pholis fangi在岛城市场上并不罕见,多出现在杂鱼堆中,但以活体的形式批量出售我还是第一次见。岛城居民将这种小鱼形象的称为“高粱叶”,售价极低,但这一其貌不扬的物种却是中国特有种,其模式产地位于山东烟台,仅记录于黄渤海海域及东海北部。

混迹于褐菖鲉与斑头六线鱼中的吉氏绵鳚/Zoarces gilli,岛城近海常见的冷温性底栖鱼类。过去本种一直被国内学者误认为是“长绵鳚”,后被伍汉霖先生所纠正。因其那对厚实而滑稽的嘴唇酷似鲶鱼,故在岛城市场混得雅号“海鲶鱼”,鱼不可貌相,据称其肉质还是不错的。

除了用于出售的海鲜,小港的摊贩们还常常会在水槽里饲养一些“宠物”,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即是其中较受欢迎的种类。星点东方鲀是山东近海最常见的鲀类之一,因其体内含河鲀毒素(TTX)且个体小,食用价值不高,又因其憨态可掬的相貌及艳丽的体色颇引人注目,小港每一家店铺的水槽里几乎都能看到星点东方鲀的身影。

因其体表独特的黑白条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体亦是小港水槽中的常见“观赏鱼”。上世纪90年代末,条石鲷在青岛近海尚十分罕见,但近几年来,这一暖温性鱼类在青岛海域已随处可见,其分布区正在逐渐向北扩张,这种现象除了与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有关,养殖逃逸和人工放流亦可能是这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片在一处水槽的角落中,我发现了这条花尾唇指䱵/Goniistius zonatus。这一暖温性物种直到2017年才在青岛海域被首次记录,且近年来相关记录正呈上升趋势。同条石鲷一样,花尾唇指䱵分布北移的现象也可能是由海水温度升高引起的,有关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1年11月采集自积米崖港的花尾唇指䱵,据称捕获自青岛近海。尽管目前的记录尚较为零星,但这一物种在青岛海域变得如条石鲷般常见,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水槽中绽放的几朵格氏丽花海葵/Urticina grebelnyi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宛如一座靓丽的“海底花园”。格氏丽花海葵为黄海海域常见的冷水性海葵之一,常常被拖网捕获。因其缩紧状态酷似某不可描述的部位,故岛城居民戏称为“海腚根”,有时亦被用来食用,据称可用来治疗**(不说了,各位自行脑补)。

同缸还有这朵细指海葵/Metridium sensile(或其近缘种),相较于格氏丽花海葵个头略大,触手更加婀娜多姿。

带纹条鳎/Zebrias zebra,黄渤海区唯一分布的鳎科物种,可能是岛城市场上最为艳丽的鲽形目鱼类。体侧的纵带使得本种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以至于其属名与种名直译即为“斑马”(斑马,斑马,你回到了你的家——哦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有些人甚至会因其艳丽的体色而“望而却步”,事实上带纹条鳎是相当优质的食用鱼类,清蒸油炸家烧皆宜。

俗称“石夹子”的石鲽/Platichthys bicoloratus,可能是岛城居民眼中最“家常”的食用鱼类之一了。石鲽因其体侧分布有骨板而得名,喜栖息于近海泥沙质海域,常常为底拖网所捕获,在北方沿海亦有养殖。像图中这种尺寸的石鲽一般用于干炸,而大一些的个体则常用于清蒸或红烧。

产量巨大的斑尾刺虾虎鱼/Acantchogobius ommaturus是黄渤海区乃至全球体型最大的虾虎鱼之一,最大体长可达半米以上。斑尾刺虾虎鱼的生命周期仅一年左右,加上其繁殖能力强,使其对近海的过度捕捞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岛城有谚“十月沙逛赛羊汤”,即是说的此鱼。此时正是食用斑尾刺虾虎鱼的最佳时机,市场上出售本种的摊位亦甚众。

一条花斑色型的斑鳐/Okamejei kenojei,岛城市场上最为常见的软骨鱼类。本种的不同色型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同的物种,直到近几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才将有关关系厘清。

众多濒死的火枪乌贼/Loligo beka挤在一个盆中,由近海张网捕获。在青岛海域上,火枪乌贼是最为常见的小型头足类之一,同时也是众多鱼类的重要饵料。岛城居民俗称“比管”,炖豆腐极鲜。

只有在小港这样多当日往返的近海渔船停泊的地方,才能看到活体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本种为青岛近海底拖网的主要目标渔获物,岛城居民俗称“蛎虾”。同火枪乌贼一样,生长周期短且繁殖量大的鹰爪虾,亦是黄渤海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一条巨大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温带海域海域。长期以来,中华蛸曾一度被认为与大西洋海域分布的“真蛸”是同一物种,直到近年来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才将其拆分为独立物种。中华蛸是青岛近海分布的体型最大的蛸,几乎每只都在2-3公斤左右。

在小港的卸货区,偶尔也能看到活的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岛城市面上能见到的三种带鱼中,唯有沙带鱼的胸鳍、背鳍为淡黄色,因而也被称为“黄金刀”,因其肉质较好,故售价在三种带鱼中也最高。尽管沙带鱼为偏暖温性的物种,但在冬季,青岛近海的渔船亦会捕获不少沙带鱼。下方还有一条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及一条濒死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港码头的卸货平台前,一艘满载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的渔船正在卸货。玉筋鱼在岛城市场俗称“面条鱼”,多晾干佐餐用。随着黄渤海近海过度捕捞的加剧,曾经的主要经济鱼类已难以形成鱼汛,但玉筋鱼却迎来了出头之日。这些不起眼的小型冷温性鱼类喜寒畏暖,正是黄海冷水团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在这里繁衍生息。而玉筋鱼的存在,又为诸多掠食性物种提供了食物来源……

在黄海冷水团的作用下,这些生物间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巨网,它们相互依赖,却又相互制约——甚至我们中的多数人也没有意识到,我们,也是这张网的一部分。

我们平日里总觉得“黄海冷水团”离我们很远,似乎只有科研人员会关注它。但当我们涉足于岛城市场,在海畔凭栏遥望,亦或是大嚼着碗里的鱼肉时,蓦然回首,黄海冷水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特别鸣谢@星野_朔夜 老师对本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与建议!


【冬日杂记】在小港一窥“黄海冷水团”的面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