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甘正传》——政治宣传手法极其精明

2022-09-12 18:39 作者:你的归宿丶逸  | 我要投稿

本文并不是要全面地评价《阿甘正传》,而是以实际论据指出其问题;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开场的第一句台词(也是最著名的一句)是: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而在原著小说里,开篇第一句话其实是这样的:

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

本文将以事实论据出发,揭示美国政府如何利用《阿甘正传》这一媒介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输出。

    从情节上看,电影中最令人质疑的一点是:阿甘作为一个智力残障人士,怎么会被允许参军呢?这其实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军事行动有关。早在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就已经将东南亚视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地区,并在1950年代开始插手越南内部事务。到了1960年代,美国更是大规模派遣军队干涉越南战争。1965年年底驻越美军已超过18万人,次年年底更是进一步增至近40万人。1967年,华盛顿又加派了10万美军。[1]然而,越南战争并不受到美国国内民众的普遍支持,很多年轻人拒绝参军或逃避兵役。随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补充兵源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为了补充兵源,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制定了“十万人计划”。在他的主张下,国防部决定降低征兵要求,强迫那些智商低于常人的“阿甘”也加入军队。直至越战结束,美国政府一共强征约354000不符标准的士兵进入军队,他们被称为“麦克纳马拉的傻子”(下文用“阿甘”代替)。

1965/4/26  新闻发布会上的麦克纳马拉 (Citation
Photograph, VA002823. 26 April 1965, Douglas Pike Photograph Collection, Vietnam Center and Sam Johnson Vietnam Archive, Texas Tech University, https://www.vietnam.ttu.edu/virtualarchive/items.php?item=VA002823, Accessed 22 Jun 2023.)

   关于“十万人计划”的真实情况,《麦克纳马拉的傻子》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史料,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越战中使用的低智商部队”。作者Hamilton Gregory是越战的亲历者(1976-1970),他发誓要将“阿甘”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告诉世人。

《麦克纳马拉的傻子》封面

    据不完全统计,十万人计划中共有5478名低智商男性在服役期间死亡:他们的死亡率是其他正常士兵的三倍。此外还有约20270人受伤,一些人永久残疾(包括约500名截肢者)


节选自《麦克纳马拉的傻子》‍

    更可悲的是,“阿甘”们还会受到自己战友的谋杀:在营地内使用破片,在战场上则是“不小心射偏”。 在很多犯下命案的正常士兵眼里,这些“阿甘”早晚会死在越共手里,倒不如给他个痛快,省的他拖累全班。[2]


节选自《麦克纳马拉的傻子》


    “阿甘”在战场上拖后腿才是常态,被战友歧视才是现实,一个智障救下一个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无数“阿甘”,顶着钢盔去,盖着国旗回——这才是赤裸裸的现实。回归电影情节:阿甘因营救战友立下战功,受到嘉奖,连负伤也在最幸运的部位——屁股。

电影中,展现的是阿甘为国而战,并在战争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对历史的篡改,是在掩饰美国政府发动越战的侵略性

    此外,作者Hamilton Gregory还在公开演说中提到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2008)仍有强招低智商群体作战的行为(视频链接:www.youtube.com/watch?v=_J2VwFDV4-g)

www.youtube.com/watch?v=_J2VwFDV4-g 访问日期2023/6

接下将进一步展示电影中的“细节”

    黑人民权组织黑豹党被塑造成了欺男霸女滥用暴力的形象(黑豹党的评价在学术上褒贬不一,黑豹党确实有过暴力袭警事件,但其本身依旧具有一定进步性,以及电影中并没有提及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笔者认为这是对黑豹党的片面刻画)

黑豹党党员扇女主耳光

    把左派反战艺人约翰列侬讽刺成一个抢话接茬的傻x(有人提出影片展示的是列侬的说话风格,但笔者认为:在大多数人不了解列侬的前提下,看到的是 “主角阿甘在接受采访→列侬接无聊话茬使阿甘窘于回答→字幕显示列侬被刺” 的推导过程,观众便在潜意识中否定列侬了。)

    再比如阿甘的名字是Forrest,而3K党的创始人/奴隶贩子叫Nathan Bedford Forrest(原书中阿甘的名字可能在暗讽3K党,因为小说本身便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小说的情节主线是福雷斯特参加摇滚乐队,成为职业摔跤运动员,与一只猴子一起进入太空,以及在一次反战集会上扔掉国会荣誉勋章。显然小说和作者想要塑造的阿甘完全不是一个形象,这一点在本文开头的电影台词也有体现。)

    而丹中尉痛骂阿甘不应救下自己的片段,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的忠诚军人形象。荣誉是军人的最高追求,即使这种荣誉是在侵略战争中获得的。我们没看见导演对越战的批判,反倒看到了对战争的支持:电影否认了美国发动越战的侵略性。

    影片在丹中尉信守承诺来当阿甘的大副,轮椅上的标语极其亮眼,并采用固定镜头停留了十余秒。这一细节也实则是在宣扬美国是生存、发展的天堂。

    阿甘说:“虽然布巴已经死了,丹中尉也说我是笨蛋,我还是把布巴那一份给了布巴的妈妈。”阿甘发财后,信守承诺,慷慨捐赠,视钱财如粪土;而布巴妈妈,拿到阿甘给的钱后兴奋得晕倒,从此开始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并请了白人做家仆,导演要表现的是阿甘(白人)的道德优越感,并间接丑化了布巴的妈妈(黑人)。[3]

    而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II》中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电影本身和新华社对巴西女演员李丹妮的采访我们不难发现,执行任务的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国、共同为人类命运而战斗的无数国家的人民。

    实际上,如果你看过一些欧美电影,不难发现拉丁美洲/非洲(有色人种)演员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与犯罪、贩毒、枪战挂钩的,而代表正义一方的角色演员往往是白人。

来源:新华社
[4]

    即使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Run作为主题词出现频率最高。Run不断强调着阿甘跑到了橄榄球队,跑到了战场,跑到了美国总统的眼前,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电影通过阿甘不断的“跑”,表现了美军的光辉形象。而主题词boat和shrimp实则表现美军的良好心态,互帮互助的友谊,即使事实恰恰相反。[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甘正传》的小说作者温斯顿·格鲁姆曾表示过,约翰·古德曼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阿甘。我们来对比一下:

图片来源:豆瓣网

   

    美国学者J.海兰·旺指出,尽管《阿甘正传》最初在保守派刊物上受到批评,但随着影片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它也开始受到右派的欢迎。

   实际上,《阿甘正传》作为一部电影,通过对性别和种族问题的表现,改变了人们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记忆,并被保守派利用来解释美国近代史传统。保守党在1994年的国会选举中援引该片,强调他们的意识形态宏旨。比如鲍伯·多尔在竞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候宣布自己的竞选将基于“使得《阿甘正传》成为好莱坞史上的票房高手的主题思想: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对于每个人来说美国梦都是可以实现的。”[5]

    意大利革命者安东尼奥·葛兰西在著作《狱中札记》中提出文化霸权是 “关键的问题不是被领导者消极的和间接的同意,而是单独个人的积极的和直接的同意[6]《阿甘正传》本质上是美国文化霸权的体现。由于文化输出是潜移默化的,观众虽然对美国的文化输出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却或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具体辨别。好比大家都能看出漫威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但对于政治宣传手法更高明的《阿甘正传》很多人便只有励志的感受了。笔者写此篇影评旨以实例展现文化输出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2018年8月第一版321-322页

[2]HamiltonGregory《McNamara’sFolly》2015年6月出版

[3]智琛、周兰 论文化霸权的隐蔽性渗透——以好莱坞电影为中心

[4] 李明富 从影视文学主题词透视美军形象传播——基于《阿甘正传》的语料库主题词分析

[5] 文/〔美〕J.海兰·旺 译/吕奇莹 《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

[6] 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



至此正文已结束,以下内容为后记

以下所表达的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立场。以下内容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个人或组织,也不含有任何恶意或诽谤的意图。如过您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欢迎在文明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和客观的讨论,但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或辱骂。

作者享有对文章一切内容的最终解释权(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me)

    前不久,某位老师在与我交流时感慨:“现在的00后不了解传统文化,却热衷于日韩文化,这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这或许确实是一种悲哀,但为现在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值得深思,或许我可以ACG文化为例,在此浅谈一下此事。

    我们都知道要抵制文化入侵。但文化入侵究竟是什么?文化入侵真的能被“抵御”吗?我想这两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清晰的答案。

    很简单,文化入侵无非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现代社会排斥文化入侵是不可能的,西装是外来文化,手机是外来物品,就连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思想......先告诉自己是文化入侵后 再去接受,只是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罢了。知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但还是更热衷于洋人节,这才是现实。从八十年代起,在国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指导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客观影响下,在全球局势趋于缓和的影响下,大量外来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ACG文化。我国早期的二次元群体实际上以90后为主,他们少有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更期待同龄文化的精神慰藉。90后是一个具有叛逆性却期待社会认同的群体,他们渴望摆脱传统尊长话语权力的束缚,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二次元亚文化社群。以Z世代(95-12)为代表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不善社交也不爱交际,出于最基本的社交需求自发地形成了“二次元社群”,而ACG文化相比于主流文化的“离经叛道”,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二次元文化的误解、漠视及排斥,又加剧了二次元社群与社会的疏离。笔者是Z世代的一员,随着自身阅历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不信任感逐渐上升,便选择加入了ACG社群。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只能将二次元严格局限于私人的兴趣,而不敢将自己的二次元属性带入到公共生活中。二次元文化就是这个群体共同的“避难所”,犹如一个文化“异邦”,独立于家长社会和成人文化世界之外。

       ACG文化的入侵是事实,但不代表应该盲目排斥它,衡量外来文化的标准是其思想内核。盲目排外的典型例子是22年的反夏日祭事件,这件事背后的真相是:有人打着反ACG这面旗帜满足对别人的侮辱欲望以及自己虚伪的爱国情感。甚至有更多的人被煽动,加入到“批判”的大军中。

    在此不宜过多展开,分享一个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331306/answer/2602023246

    前文已经说过,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入侵”。中国的主流文化被入侵,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够优秀吗?显然不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延续五千年之久的文明,不会缺少思想内核和创作土壤。如果本土的文化输出足够强大,就无从谈起对文化入侵的担忧。

    或许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就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


注:此部分内容参考了 

陈曦子 刘亭亭《平台 “出圈” 背景下的粉丝分化、迁移和抵抗:基于虚拟主播粉丝群体的考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课题 “青年网络主播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关系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欧阳友权 邓祯《中国二次元文化的缘起、形塑与进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知乎的部分回答

更新日志:

首次发布:2022/9/12 简单论证

一次修改:2022/10/6 优化布局 添加封面

二次修改:2023/1/6 大篇幅修改 平衡广度和深度

三次修改:2023/6/23 正文化繁为简 添加后记

注:为顾及极少数人的感受,电影评分从二星上调至三星(时间:2023/6/23)


《阿甘正传》——政治宣传手法极其精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