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必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0基础救星~

喵喵 | 2-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发现
(1)枪乌贼实验
取两个微电极,当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相连时,指针不偏转。
当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时,指针向右偏转,如下图。

静息电位:
在细胞膜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 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2)蛙的坐骨神经实验
取两个微电极,同时放在膜外侧b处和c处,并且将这两个微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指针不动,当刺激坐骨神经左侧的a点时,
可以发现电表的偏转方式如下:

动作电位: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发生变化,膜外侧变为负电位,膜内侧变为正电位。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和传导方式

双向传导
静息:外正内负,K⁺外流
动作:外负内正,Na⁺内流
细胞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例题1
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 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C)

例题2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
D. 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
- 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内含的液体是组织液。
③突触后膜:由神经元细胞体膜、树突膜或肌肉、腺体细胞膜充当。

2. 兴奋的传递过程:
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信号转换:
- ①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 ②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的种类:
- 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
- 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氨基丁酸
神经递质去向:
- 被回收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
- 被水解酶水解,防止持续兴奋或抑制后膜
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突触延搁:神经递质释放、扩散及与受体结合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所以突触传递较慢。
例题3
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③④⑤构成突触
B. ①能为递质分泌提供能量
C. ②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D. ⑤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者树突膜、肌肉细胞膜、腺体细胞膜】
例题4
下图表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
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透过2层磷脂分子【胞吐,0层膜】
C.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酶水解而迅速失活或被移走✓
D. 突触后膜兴奋时,外表面分布着正电荷【负电荷,兴奋是外负内正】
例题5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 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 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a→c】
C.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外负内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应用:
(1)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
(2)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类似物占据突触后膜受体,引发持续兴奋或者阻碍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