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的成本
● 成本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
● 成本因选择而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会计学的成本
● 会计成本或称实际成本,表示要花的一笔数目的钱或物品的货币价值
● 是在发票和账本上记着的具体数目
关于成本的理解
成本是在做出决定时,付出目前持有的各项资产比的累积和
● 买一瓶水
● 人力
● 时间
● 机会
● 资金
● 精神/思维
成本的分类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
边际成本
●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亦作增量成本,指的是每增产一单位的产品(或多购买一单位的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人力成本
● 人力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者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总和
精神成本
● 做出决定时,消耗精神,思维,情绪等的消耗的成本
社会成本
● 社会成本(Social cost)是指按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汇总起来的总成本
交易成本
● 交易成本 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持有成本
● 持有事物,需要消耗资源维持持有状态
成本之间的关系
0级
● 人力成本
● 机会成本
● 精神成本
1级
● 边际成本
● 沉默成本
● 持有成本
2级
● 交易成本
3级
● 社会成本
说明
● 0级是最基础的
● 从小到大逐级由子集或者孙子集组合而成
收益的定义
经济学的收益
● 长期以来,对收益的解释,传统会计学与经济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 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 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
● 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
● 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会计学的收益
● 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和会计学收益的比较
● 由于经济学家将收益理解为实际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
● 会计学家认为产出价值超过投入价值的差额才是收益, 因而两种收益概念存在着矛盾
● 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
● 会计学只计算可量化的收益
● 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
● 经济学是长期来看
● 会计学是实时的计算
● 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
● 会计学注重账面收益
● 经济学注重生产能力
传统会计学的缺陷
● 会计收益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持产利得、商誉提高以及它们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 而只追求可靠性、可验性和可计量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关于收益的理解
定理一
成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定理二
成本包含看的见的物质资产和看不见的精神资产
收益是在一段时间内收到的投入成本种类的累积和大于投入的成本种类累计和
收益的性质
● 投入和收入的种类可能不同
●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 投入的物质,收入的精神
● 投入和收入的比例是存在主观认识的
● 一个馒头
● A认为价值 3
● B认为价值 1
● 投入和收入的认知,会随着决策信息树的变化而变化
●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 收入是存在一定周期的,不一定会马上表现出来
● 水池里的水,只有池子满了才会溢出
小结
● 计算收益的时候,正确的计算自己的成本很重要
● 只有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才是可以行动的
● 对于坚持的问题,需要决策主体,确定好自己的收益模型
● 收益模型:想要收到的成本种类比和对应的数量
如何付出最小的成本
● 首先,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目前持有的各项资产
● 其次,确定自己的付出资产转换比公式
● 确定达到目标的无可避免的消耗的决定数量
● 根据资产转换比公式和持有资产情况,组合可能情况
● 选择付出最小
说明
● 在组合的情况的时候,需要服务精神成本,机会成本,人力成本等,所以公式需要动态的增加因变量
如何获取最大的收益
● 首先,确定自己在当前时刻内可以做出的选择
● 其次,确定自己的收益资产转换比公式
● 根据付出资产转换比公式和组合结果,通过决策信息树,估算未来收益绝对数量
● 根据收益资产转换比公式,判断收益是否大于付出
● 选择二者查最大的
说明
● 在决策的时候,也会付出机会成本等
● 机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
● 同样,收益资产转换比公式也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