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劳动项目 实现育人目标
[1]霍文轩.用好劳动项目 实现育人目标[J].人民教育,2022,(Z2):63-65.
摘要:<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劳动课程标准,对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从2022年9月开始,劳动课程将以一门独立课程走进校园。面对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程,面对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面对劳动课程内容所设置的十个任务群,广大一线教师可能会迷茫:劳动课程内容覆盖面这么广,如何落地?如何进行烹饪、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的教学?等等。细细分析一下这些困惑,不难发现当下劳动课程实施的难点来自两个方面: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
充分认识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首先,要认识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谈及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第一个便是劳动观念。它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观念逐渐被淡化和弱化。同时劳动观念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于广大教师、家长身上。重学习,轻劳动;重分数,轻实践。看不起劳动,看不起劳动者。
然而,时代再发展,技术再先进,“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这一道理是永恒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不会变的。因为劳动需要同时使用体力和脑力,不仅改造着外部世界,也在塑造着自身。劳动教育体现了从身到心、从体到德最为丰富的育人内涵,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实现对学生的身体、技能、品德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培养,从而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要想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下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建立对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劳动被“异化”“窄化”的现象:将学校宝贵的实验基地请专业人士来种植;将班级卫生请家长来打扫;在制作绿豆糕的实践中,仅仅让学生将原材料放入模具中定型,全然不知如何做成原材料。只有教师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才会明白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是需要身体力行、长期实践、逐步浸润的。相反,那种浅尝辄止、花拳绣腿的劳动表演是不可取的。教师有了这样的价值认同,才会形成内驱力,才会有一种力量源泉支持教师克服缺少资源、缺少经验、缺少专职教师等困难,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做真、做实。
其次,要认识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2022年版新课标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倡导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育人的理念。但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教育是以分科教学为主,对于跨学科综合育人这一新要求,教师落实起来还是有困难的,而劳动课程恰恰能成为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实施载体。
我们来看劳动课程的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课程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包含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直接经历;涵盖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等内容,这些属于哪个学科?有道德与法治,有科学,有语文,也有数学、信息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融在某个具体项目中,无法分割。这样的内容结构,是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最好资源。劳动课程能很好地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到一个项目活动中,在具体的劳动情境中去学习,去实践,去运用,整合所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解决真实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用好劳动项目
1.因地制宜选择劳动项目
2022年版劳动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泛,便于给不同区域的学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劳动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劳动项目,确定适合开展的劳动内容。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也可以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适合本校的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鼓励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要涵盖十个任务群。课程内容的相关要求,给了广大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师在深入领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可以从课程内容中选取好开展、能落实的项目;可以结合所在地资源,开发校本项目、班本项目;也可以赢得多方支持,整合劳动项目,开展劳动周的大项目集中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给的是方向。只要我们能实现育人目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灵活应对。变的是具体劳动项目,不变的是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不要因为课程内容中某些劳动项目的条件难以企及,就觉得劳动教育无法落实。教师更要学会深入挖掘劳动项目的育人价值,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
2.精心设计实施方案
有了适合的劳动项目后,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掘每个劳动项目的育人价值,精心设计实施方案,应对好劳动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突发事件,才能真正把劳动教育做实、做深。
一个劳动项目,往往是跨学科的集合体。在设计实施方案时,我们既要关注培养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也要关注整合劳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注重知行合一,强调学思结合,建构劳动中的学习反思支架。譬如,一份水果拼盘的制作,有对水果清洗、削皮的加工,这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对不同水果营养价值的了解、介绍,这包含健康饮食、科学教育的内容;一个苹果,怎样切,才能大小均匀好看,这既有对工具的使用,又渗透着物体如何等分的数学内容;各种水果,如何摆放才能让颜色搭配好看,这又需要美术素养。依据生活逻辑确立的劳动项目,是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教师必须在设计实施方案前就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在方案设计中有预设地融合学科内容的实践与运用,让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如何设计劳动项目的实施方案,会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在课程标准里,每一个任务群都根据学段和任务群要求,给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在劳动项目实施方案中,项目过程的设计尤为重要。过程一定要精心设计,有设计感的过程能将教育无痕地融入实施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譬如,5-6年级任务群2烹饪与营养,要求制作2-3道家常菜,设计一顿中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围绕这一内容要求,我们可以如图1这样设计:
这份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从妈妈的拿手好菜说起,到最后的美食品鉴会,这其中有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有餐桌礼仪学习,更有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运用与实践。教育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因为设计精巧,活动过程环环相扣,注重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素养为统领的纵向有序、横向融通,让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不会有单纯堆砌之感。
综上所述,在劳动课程实施中必须解决认识层面和实施层面的两大问题。要深刻领会到劳动课程不仅是“一课”,更是“一育”。以劳动项目为载体,通过实施方案的精心设计,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发挥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课程做深、做新、做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