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二)

2021-09-04 10:05 作者:ACTIVISTSUN  | 我要投稿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奥古斯塔皇后”号航行顺利,并于六月一日上午6时抵达大沽口。俄国、日本,和英国的军舰已在海河入海口外停泊,此外,在五月二十日及三十日抵达北京的各国分遣队已有500人之众,列强认为已经有了足够的兵力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译注:此处500人数字可能有误,也可能是将各国分遣队内的非战斗人员也统计在内。根据其它史料,直到使馆之战爆发,各国在使馆区的作战人员分别有18名军官和388名士兵,其中,美国3名军官,53名水兵;奥匈5名军官,30名水兵;英国3名军官,79名陆战队员;法国2名军官,45名水兵;德国1名军官,50名海兵;意大利1名军官,28名水兵;日本1名军官,24名水兵;俄国2名军官,79名水兵。合计406人,另一说409人。)

  六月二日下午6时,一艘海关小艇(Zollboot)带来了让分遣队登陆的命令,队伍便于第二天上午5时离开了“奥古斯塔皇后”号。抵达大沽后,分遣队登上了早已在此等候的火车,并在上午10时经天津往北京进发。路途中一切正常,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有部分位于天津和北京之间的车站被烧毁,不过车站均已有清军进驻。下午3时15分,火车抵达北京车站。分遣队人员乘坐电车(elektrischen Bahn)抵达城墙,物品则装运在随行的马车上。北京是个人山人海的地方,德国分遣队恰巧与奥地利分遣队同时入城。队伍在北京城主干道的行进持续了接近一个小时,没有受到任何突发事件的干扰。转入使馆区大街(译注:即东交民巷)的时候,队伍伴随着普鲁士进行曲的节奏稳步前进。在通往我国使馆的这一小段路途中,队伍在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以及从各国使馆和外国人建筑的窗户中张望的人的目光下行进。我们的人容光焕发,整齐划一,衣冠笔挺,群众有幸得以一睹我军风采。

分遣队指挥官冯·佐登伯爵与分遣队的士官们在德国使馆门前合影


  在之后的几日内,分遣队人员在我国使馆指定的房间内安顿休整。

——未完待续



关于德国海军步兵:

  海军步兵(Marineinfanterie)是隶属于海军的陆上作战单位,驻地一般设于港口。在一战之前,德国海军步兵的编制包含三个被称作“海军营”(Seebataillon)的营级单位,第一海军营驻扎于基尔港,第二海军营驻扎于威廉港,本文的主角第三海军营驻扎于青岛,也是唯一一支驻地不在德国本土的海军营。海军步兵的士兵被称作“海兵”(Seesoldat),因此,文中也会使用“海兵队”来称呼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海军营并非单纯的轻步兵部队,而是通常会有炮兵、工兵、骑兵等单位加强的“合成营”。因其隶属于海军的特殊性质,以及具有较强的陆上独立作战能力,海兵队经常伴随海军舰队,充当快速反应部队,远赴海外执行作战行动。

  本文主角第三海军营是三个营级单位中最晚成立的,其前身是伴随德国海军舰队于一八九七年强占胶州湾的海兵分遣队,分遣队成员来自第一及第二海军营。在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三日,最高内阁令决议建立一个新的营级单位来增强青岛驻军,并立刻从第一及第二海军营抽调兵力,运往青岛。

  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德意志帝国与清政府签订了租界协议,最高内阁令正式为驻青岛的海兵队授予第三海军营的番号。

第三海军营的士兵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