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王风》

译文:
那黍长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生出嫩苗。缓缓行走直至远方,心中翻涌无法安定。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说我心中有忧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却问我将什么寻求。高远浩瀚的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啊!
那黍长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长出青穗。缓缓行走直至远方,心中沉沉如同酒醉。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说我心中有忧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却问我将什么寻求。高远浩瀚的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啊!
那黍长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结出子实。缓缓行走直至远方,心中窒息如同噎食。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说我心中有忧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却问我将什么寻求。高远浩瀚的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啊!
拓展:
- 《黍离》一诗的主题,《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 现当代学者则新说迭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余冠英“游子倾诉忧思”说,蓝菊荪“战士厌战忧国”说,程俊英“乡人难舍家园”说等。
- 鉴于诗中流露的千年悲怆之感,以及本诗被列为《王风》首篇之实,此处解说仍以《毛诗序》为准。
-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 离离:浓密盛多貌,一说罗列有序貌。
- 稷: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

译文:
君子行役在外,不知他的归期,何时可以归来?鸡儿栖息巢穴,太阳即将西沉,羊牛下山歇息。君子行役在外,如何让人不思念!
君子行役在外,不知多少日月,何时才能相聚?鸡儿栖息木桩,太阳即将西沉,羊牛下山汇集。君子行役在外,但愿不饥不渴。
拓展:
- 《君子于役》显然是一首思归诗,而且所思之人是一位远行在外、久久未归的服役者。
- 至于思怀者的身份,《毛诗序》及《毛诗正义》认为是一位在家的大夫,也是“君子”的僚友;
- 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君子”的“室家”,也即妻子,这一说法得到绝大多数后世学者的认同。
- 于役:行役,谓因兵役、劳役或公务奔走在外。
- 埘:鸡舍。古代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 佸:相聚,聚会。
- 桀:鸡栖的木桩。
- 苟:表推测、期望语气,相当于“但愿”。

译文:
君子神情扬扬自得,左手拿着笙簧,右手招我演奏由房。真是其乐无穷啊!
君子体态安舒和乐,左手拿着羽翿,右手招我演绎由敖。真是其乐无穷啊!
拓展:
- 诗经《君子阳阳》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
- 《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 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是写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
- 现代学者余冠英认为,此诗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
- 君子:指舞师。
- 阳阳:自得貌。阳,通“扬”。
- 簧:本指管乐器中振动发声的薄片,此处指代笙、竽一类的管乐器。
- 由房:一种在室内为国君演奏的音乐。一说同“游放”,指纵情游玩。
- 翿:古代乐舞或葬礼所用的道具,似盖,扇形。用五彩雉羽装饰。
- 由敖:舞曲名。一说由通“游”,指遨游、游乐。

译文:
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柴薪。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申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
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荆条。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甫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
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蒲柳。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许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
拓展:
- 根据诗中“戍申”“戍甫”“戍许”三词,可以确定《扬之水》一诗创作的时代当在周平王时期。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君主,西周覆亡后他迁都洛邑,重建周王室,然而毕竟大势已去,诸侯国割据日益炽盛。
- 周平王之母是申国人,因申国常受出国侵袭,平王就派兵戍守申国,保其国防。此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戍守申国的兵士口吻而作的。
- 至于甫、许两国,本非平王母国,不应有平王派兵戍守,然而诗中却有戍守两地之言。对此孔颖达认为,这两国与申国皆为姜姓,同宗同源,诗人为避免文字重复所以变文,借甫、许以言申,其实并无甫、许之事。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互文”。
- 扬之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
- 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平缓流动的水。
-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 戍申:戍守申国。申,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 曷月:何月,意谓何时。
- 束楚:成捆的荆条。
- 甫:即吕国,西周诸侯国,姜姓,周宣王将吕国自山西故地迁往河南南阳,改国名为甫。
- 束蒲:成捆的蒲柳。
- 许: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译文: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使其已干枯。有位女子被夫弃,慨然叹息又叹息。慨然叹息又叹息,值遇善人真艰难!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使其方干燥。有位女子被夫弃,悠然长啸复长啸。悠然长啸复长啸,值遇之人不贤良!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尚且带湿意。有位女子被夫弃,凄然啜泣再啜泣。凄然啜泣再啜泣,纵然嗟叹怎来及!
拓展:
- 《王风·中谷有蓷》反映的是东周时期下层妇女的生活状况。这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
- 《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了周代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夫妇日以衰薄”的感情再加上“凶年饥馑”的灾厄,使得“室家相弃”之风炽然而起。
- 中谷:即“谷中”,山谷之中。
- 蓷:益母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可入药。
- 暵:曝晒,晒干。
- 仳离:夫妻离别,此指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

译文:
兔子和缓地奔走,野鸡却落入罗网。在我出生的初时,尚且没有兵役之事。当我长成的后来,遭逢这种种的苦难。只愿长睡不去作为!
兔子和缓地奔走,野鸡却落入罦网。在我出生的初时,尚且没有徭役之事。当我长成的后来,遭逢这种种的忧患。只愿长睡不再清醒!
兔子和缓地奔走,野鸡却落入罿网。在我出生的初时,尚且没有劳役之事。当我长成的后来,遭逢这种种的凶灾。只愿长睡不去听闻!
拓展:
- 这是一首感时伤乱之作。然而关于此诗具体的时代背景,古今学者却有不同的观点。
- 《毛诗序》认为是周桓王失信于诸侯,诸侯群起背叛周王室,而使“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 崔述《读风偶识》则推断诗人生于周宣王末年,周王室尚能维持稳定,故有“无为”之说;继之而有幽王昏暴、戎狄侵凌、王室东迁诸事,可验“百罹”之辞。
- 朱熹《诗集传》中言“为此诗者,盖犹及见西周之盛”,从侧面佐证了此诗应作于西周之末、东周之初。
- 爰爰:舒缓貌。爰,“缓”的假借字。
- 离:假借为“罹”,遭受。
- 罗:捕捉禽鸟的网。
- 为:此指兵役。
- 罹:忧患,苦难。
- 尚寐:希望睡觉。尚,表希望。
- 无吪:不说话。一说不动。
- 罦:又名覆车网,一种装设机关的网,能自动覆捕鸟兽。
- 造:此指徭役。
- 觉:清醒,醒来。
- 罿:一种捕捉禽鸟的网,与罦类似,覆在车上。
- 庸:此指劳役。

译文:
葛藟绵延遍布,就在黄河之边。终要远离兄弟,称呼他人父亲。称呼他人为父亲,他也不会顾念我。
葛藟绵延遍布,就在黄河之畔。终要远离兄弟,称呼他人母亲。称呼他人为母亲,她也不会关爱我。
葛藟绵延遍布,就在黄河之岸。终要远离兄弟,称呼他人哥哥。称呼他人为兄长,他也不会关心我。
拓展:
- 关于《王风·葛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
-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
- 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
- 葛藟:葡萄科植物,落叶木质藤本,夏季开花,果实黑色,可入药。
- 浒:水边。
- 涘:水边。
- 漘:水边。
- 昆:兄长,哥哥。
- 闻:听闻,引申为关注、关心。一说通“问”,询问、问候。

译文:
那个采摘葛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过了三个月啊!
那个采摘蒿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过了九个月啊!
那个采摘艾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过了三年啊!
拓展:
- 《采葛》这首诗如同大写意一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诗的意境。由于缺乏具体的细节性描写,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使此诗主旨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较多分歧。
- 《毛诗序》认为此诗所写是臣子对君王为奸人所谗的忧惧;
- 郑玄《笺注》则进一步考定其创作背景为“桓王之时”;
- 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
- 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比喻平时蓄养人才;
- 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
- 此外关于本诗的解读,还有“求贤若渴”说、“耽溺妻室”说及近人多持的“怀恋情人”说等。
-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块根可食,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 萧:即荻蒿,牛尾蒿,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茎紫褐色,可入药。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 艾:艾草,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

译文:
大夫的车辘辘行驶,毳衣色如初生之荻。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表露。
大夫的车缓缓行驶,毳衣色如红色之璊。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私奔。
活着之时不在一室,死后就要埋在一坟。如果认为我不可信,我誓就像璀璨明日。
拓展:
- 《大车》这首诗涉及到了男女婚恋的话题。
- 《毛诗序》认为此诗通过描写古时大夫仪容庄重、威慑人心的风范,来讽刺当时“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的社会现实。
- 而近当代学者却多以此诗为一男子所作的情诗,认为诗中的“子”指男子所恋之女,所“畏”之事乃女子不敢和他相恋及私奔。
- 大车:大夫所乘之车。
- 槛槛:车轮的响声。
- 毳衣:此指大夫的礼服,以毛布制成。毳,鸟兽的细毛。
- 菼:芦苇的一种,也叫荻,茎较细而中间充实,颜色青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 啍啍:迟重缓慢貌。
- 璊:红色美玉,此处喻红色车篷。一说赤苗的谷。
- 皦日:明亮的太阳。皦,同“皎”,光亮洁白。

译文:
小土丘上有大/麻,是那留子嗟的功劳。那位留子嗟啊,希望他能缓缓到来。
小土丘上有麦田,是那留子国的功劳。那位留子国啊,希望他来食用麦谷。
小土丘上有李树,是那留氏之子的功劳。那留氏之子啊,赠给我浅黑的佩石。
拓展:
- 对《丘中有麻》这首诗的解读,古今学者也存在较大分歧。
-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庄王不明,贤人放逐”背景之下的国人思贤之作;
- 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写的是“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不来”,怀疑对方另有“与之私者而留之者”;
- 近现代学者多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不过认为“彼留子嗟”并非女子的怀疑,而是她对二人在彼处幽会的回忆之辞。
-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招贤偕隐诗。
- 此处从《毛诗序》之说。
- 麻:大/麻,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皮长而坚韧,古人多用以纺布编织等。
- 留:一说留客的留,一说指刘姓。
子嗟:春秋时周大夫,子嗟为其字,在朝贤而有功,后被放逐。
子国:春秋时贤人,留子嗟之父,子国为其字。
一说“嗟、国”皆为语气助词。
留之子:留氏之子。
- 将:表示请求或希望之意。
- 施施:舒缓行走貌。
-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称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
- 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