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生活不过是一片混乱,满目荒唐之景、龌龊之象,堪为上家的笑料。

2023-07-19 16:12 作者:句子铺  | 我要投稿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叶紫译注

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书中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

1.曾有人建议,为了让灵魂得到安宁,人每天都要做两件自己厌恶的事……我每天都做这样两件事——起床、睡觉


2.你总得想想你的孩子吧。他们是无辜的。孩子可没要求你把他们带到这人世上来。你若是撒手不管,他们就得流落街头。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3.人们说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时多半是在自欺欺人。通常情况下,人们想表达的意思,只是他们将会坚持自己的抉择并自信他们的异想天开无人能懂,顶多也就是仗着知己近友的赏识故意剑走偏锋,偶反常道而行之,且如果一个人的"反常"恰是他这类人的"常态",那么即便他果然一反常态,在世人眼中也不足为奇;同时,"反常"之人还因此妄自尊大,自满于看似值得褒扬、实则无甚风险的"勇气"。不过,对"认可"的渴望或许是"文明社会"中人最为根深蒂固的秉性。譬如,当一个拒守旧规的女人因为犯了忌讳、触怒了"正统"礼制而惨受挞伐,哪还会有人像她这般,为了所谓"名望的光环"而草率出头?那些在我面前言之凿凿,说毫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人,我根本不会相信;这些人不过是因为无知才虚张声势,说"不在乎",仅仅是因为他们无须惧怕自身的小瑕小疵受人非难——因为他们深信不疑:旁人压根发现不了。


4.一个人若是整日念叨自己的不幸,不久便会遭受世俗的厌弃,所以她主动披上伪装,不以凄苦之相示人。


5.我开始厌倦伦敦,疲于一成不变的生活;身边的朋友在既定的道路上继续追寻,平凡无奇、惊喜寥寥,见了面不等开口,我便知道他们要说点什么,即便是某某坠入爱河、谁谁有了艳遇,听来也索然无味。我们仿佛来回的电车,循着轨道往返于起点与终点,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活得太规矩了,倒令我恐惧。


6.都说苦难能让人格变得高尚,其实也不尽然——有时候幸福也能;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苦难只会让人变得卑鄙无耻、恶念难绝。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7.过去怎么样,我不会去想。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就是这永恒的“当下”。


8.人性这东西还真让人讨厌呢,对吧?


9.笑你天真。你觉得别人就该顺着你、迁就你,可这世上还真没人欠你的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10.我曾见证的所谓“爱情”,其实无非是面对男人的怜爱与生活的舒适是女人自然而然的反应罢了,而且大多数女人都会误把它当作爱情。


11.他放弃了那条充满安全感的人生道路,此时却无限憧憬。


12.世界本就无情,不存善念。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13.我们来到这人世间,为了什么,无人知晓,去往何处,亦无人知晓。我们必须无比谦卑。我们必须懂得寂静之美。我们必须悄然前行、躲避命运的目光。我们该去寻找那些纯粹、无知的人,把深爱献给他们。他们的无知比一切的知识更可贵。我们应当不争不鸣,就像他们一样,安然自处于那一隅天地,温顺、平和。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14.谈论“美”的时候,人们总显得轻率,对语言的不敏感和不讲究导致“美”被无所顾忌地使用,而当平凡琐碎的事物都能被冠以“美”的称号,“美”便再无高贵可言。一条裙子、一条狗、一篇布道词都能以“美”来形容,亲眼见到“美”的时候却认不出来;们不断地标榜“美”,从而掩饰并夸大原本毫无价值的思想,使自身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不堪;人们滥用“审美”的同时,也正逐渐失去“审美”,就像那些“神力附体”的江湖骗子一样,一天到晚无中生有、故弄玄虚,终有一日也会丧失这种力量。


15.世人皆孤独,每个人都被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依靠“符号”向外界表达自己,而这些“符号”往往又没有普遍的价值,因此含义也模糊而不确定。我们可怜又可悲地想把内心的想法传达给他人,而他人却无力消受这笔财富。于是,我们只能顾自前行,相依相傍却无法同心同息,无从了解,也无从被了解;我们仿佛身处他乡,不通异国语言,尽管满腹锦绣,昂首就想谈论美妙、诠释深奥,低头却发现手中的会话手册里满是陈词滥调,不足用、不堪用;我们满脑子奇思妙想,可嘴里能说的却只有"园丁他姨妈的伞在屋子里"这类俗话。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16.所以明知是“死路一条”,她仍越陷越深。她一定非常痛苦。只不过爱情的盲目使她相信自己一心之所向并非虚妄,她付出的爱情如此伟大,又怎会换不来与之相当的回响。


17.一般来说,爱情之于男人,无非是生活中的插曲,是各项"日常"事务之一,但小说却脱离生活,过分强调爱情,并赋予它违背现实的重要性。鲜少有男人信奉"茫茫俗世中,爱情价最高",就算有,也大多不懂情趣、不解风月;即使是对爱情拥有无穷兴趣的女人,对这类异性也难免鄙夷,虽然受其奉承时心花怒放,可转念就感到惴惴不安,觉得这些男人尽是些可怜的生物。即使是短暂的恋爱期间,男人也会忙点其他事情,以求分散注意:时而把精力花在赖以为生的买卖上,时而沉湎于体育运动,兴致一来还会赏玩艺术。多数情况下,他们将不同的活动安排在不同的间隔中,一做起买卖,暂时就不想着运动,一品起艺术,暂时就没心思挣钱;他们身怀"凝神于手头之事、专注于当下之时"的本领,一旦遭逢侵扰,便会异常恼火。在爱情里,男女的差别是:女人能爱满、爱够二十四小时,而男人却只是"偶尔"为之、"间或"事之。


18.人物的形象是诡异的,而且见到这幅奇形怪样时,他还相当愤怒;生活不过是一片混乱,满目荒唐之景、龌龊之象,堪为上佳的笑料;他也想笑,但一笑又不禁满心哀伤。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19.世上总有些人无法"生得其所";他们受造化摆布,委身于特定的境地,不知家在何处,却久久思恋。在出生之地,他们是"异乡人",儿时记忆里繁叶簇裹的小巷也好,嬉要其中的杂沓拥挤的街道也好,都只是过路的风景。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疏离亲族,在唯一熟悉的环境中也仍孑然孤寡。恐怕正是在这般"陌生感"的驱使下,人才会远走他方、广游四海,去寻找某处可堪驻留的永恒"定所"。也或许,是某种蛰伏于灵魂深处的古老基因,不断策引着彷徨的游子踏上归途,回到祖先们早在幽暗的历史之初便已离开的那片故土。有时候,一个人偶入他乡,心中便升起莫名的归属感,只觉"苦觅家何在,终而至此处";于是,在初次邂逅的景致里,在素昧平生的人潮中,他停下脚步,安然定居,仿佛与一切都一见如故——在这里,他终归其所,终得宁静。


20.但凡谁有出乎意料的举动,周遭之人总能将其归因于最见不得人的种种动机。


21.一个人要是陷入情网,那他就和瞎掉聋掉一样,对世上的一切都不闻不见。一旦被爱所困,他就像从前大木船里锁在条凳上的奴隶一样身不由己。


22.世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被赋予某种使命并最终完成它。



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23.魔鬼欲达恶旨,圣典亦为所引。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生活不过是一片混乱,满目荒唐之景、龌龊之象,堪为上家的笑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