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六书的学习内容及收获(上)
本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我认为给我最大收获的是学习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的“六书”造字方法。但是,说“六书”是造字方法并不科学,准确地将,应当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
汉字本身与其他文字的区别在于,其他文字可以靠单纯的符号搭配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但汉字需要用不同的部首以及部首位置来组合出不同的字,如果没有理论性的总结,可能会认为这种组合非常混乱。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是可以分析的,它们的字义就蕴含在形体里面。
许慎的“六书”其实是“四体二用”,即四个结构方式和两个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四体”为象形、指示、形声和会意;“二用”为转注和假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顾名思义就是依样画葫芦。因为远古时期的族徽文象形程度很高,通过这些字演变而来的便是象形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由于一些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就不能用象形的方式展现,于是古人就用相应的符号表达它们的含义。而这些符号也是可以一眼就看出大体的,只要仔细辨别也能发现它们的意义所在。指示字造出来一般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用抽象的符号演变而来,比如“上”和“下”,最开始用“丄”和“丅”来表示;另一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具有指示功能的符号来构成一个相应的文字。比如在象形字“木”下面加一横,便是代表根本的“本”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就是说,由两个或多个构字符号配合起来来体现一个全新的意义,就是会意字。从甲骨文时期开始,会意字就已经存在了。比如甲骨文的“并”体现的是两个并列而立的人,“涉”则是一条河两岸的脚印(最开始“涉”表达的是徒步涉水的意思)。本质上会意字是在象形字和指示字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以表达出不同的动作和形象,因此有一部分会意字就是直接将同一个字重叠形成的,如“林”“森”“淼”,这些字用来表示单一的物体多出来的样子。偶尔会意字的表意符号也会用来表音。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表示字的发音,叫“声符”;一个表示字义的属类,叫“形符”。这些字在《说文解字》里有很明晰的表现,往往会被注明“从某,某声”来表达这种结构。其实分析形声字并不难,只要找到是否有表音或者表意的构件就可以了。但有时候如果一个形声字层次比较多,可以分析到四五层之多。不过有些形声字随着字体变化会发生讹变,原先起表意或表音作用的符号发生变化,就没法体现出它本来的作用了。这时就需要回溯到它原本的样子来确定,说文解字也会把简化过的形符或声符做出标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如果两个字部首相同,意义相近,还用了相互注释的内容的含义,那这两个字便是转注关系,也称“互训”。转注并没有创造新字,属于用字法,一般造成转注是因为发音不同,或者地域上的隔阂。比如“考”和“老”就是可以互换含义的。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也是用字法,是指本来没有这个字,但是靠相同的声音假托于其他事。这种字与字只有声音相同,两个字之间的意义没有联系。这种现象大多是原本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结果一直沿用了下来,鸠占鹊巢了。也有的字本身没有意义,是靠这种方式才找到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