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万华镜 #11|神秘地学神秘学(天人合一篇)

2019-03-17 22:11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中文“神秘主义”对应mysticism、occultism和esotericism三个英文单词。之前我们在“附魅篇”和“伪科学篇”里分别讨论了秘传主义esotericism和神秘主义occultism,这一回我们来说说mysticism,这可能是大家最容易从字面上理解的神秘主义。Mysticism意义上的神秘主义或多或少都这样一种观念:万物是渺小的、物体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它们依存于隐藏在世界背后的某种伟大的、无限的、永恒的东西,而人生追求的就是从前者向后者的回归——前半句讲的是认识,后半句讲的是价值。结合这三个词共有的“神秘”、“隐秘”的意思以及mysticism的发音,台湾学者将mysticism翻译为“密契主义”,取“与神秘相契合”之意,以示与神秘主义和秘传主义相区别。

略带夸张地说,密契主义是刻在人类文化的DNA里的思想。至迟从古典时代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永恒之物的探求,这或许是人类文明的一项令人困惑的显著特征。它在柏拉图是理型世界,在赫拉克利特和画廊派是世界大火,在理想语言学派是命题,在西方文化中是灵魂,在中国文化中是自然,在基督教是天堂,在佛教是因缘果报,在《星球大战》里是原力,而在《三体》等科幻作品中高维世界常常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甚至在许多物理学从业者眼里这是科学研究理所应当的追求。仅从认识的角度看,密契主义思想的跨文化普遍性或许来源于解释的逻辑结构:一般来说,我们总是用必然的、普遍的东西来解释偶然的、特殊的现象,而非相反。因此,当我们寻求理论知识的时候,越是普遍、越是必然的东西就越占有认知优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节能主义心智并不向往蔷薇色的青春。)而更让人困惑的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坚信自然的必定是最好的,而或许是这种直觉的论断导致了从探求永恒到契合永恒的过渡。这么说的理由是对永恒的追求同样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画廊派讲究服从世界理性,道家讲究顺应自然,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基督教进入神的国,印度教讲究回归梵等等。不过,这种观念是自然的还是后天因为广告和文化原因而被潜移默化的,只有跨文化普遍性还不足以确定。也许需要抓一些小孩来做实验才能把事情搞清楚。

当然,仅仅诉诸先天心理机制的特性所导致的认知优势,只能解释为什么带有密契主义色彩的要素会在大众之间广泛流传,为什么会诞生林林种种的流行文化,而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艰深复杂、违背直觉的密契主义学说,比如大乘佛教。对此,图根德哈特把密契主义解释为对放弃自我中心性的方法的追求。这意思也就是说,是离苦得乐的彼岸理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们做着几乎跟西西弗斯一样的事情。好在在我这里问题的答案可就简单多了:因为它真的很有趣呀!

哲学万华镜 #11|神秘地学神秘学(天人合一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