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摔眼镜:“光复中华”的口号,竟由这个草原民族最早提出!


“光复中华”、“恢复中华”这些响亮的口号,普通历史书上似乎是孙逸仙在清末闹革M时提出来的。孙逸仙是谁?孙逸仙就是孙中山。在孙中山组织同盟会以前,更早时候有“兴中会”、“光复会”等,一看名称就是要“光复中华”。其实“光复中华”、“恢复中华”并不是孙大总统的原创。早在元末,朱洪武在1368年定都南京,准备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领几十万大军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统治的“讨元檄文”中,就有光复中华的口号。那么光复中华,是朱元璋的原创吗?其实也不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口号的提出,居然比洪武朱皇帝整整早了886年,而且是一个从未统治中原的典型草原民族先提出来的。这个草原民族,历史上叫做柔然!柔然这个民族堪称奇异,他在南北朝时期骤然兴起,非常强大,但是又在不到100年内迅速衰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被认为一部分西迁的柔然人最后到了今天德国的巴伐利亚。而其主体可能早就融入了中国北方人口。
南北朝时期是中原的大混乱时代,延续了接近400年。此时晋政权和北方大家族纷纷南迁避乱。期间也发动了几次北伐,但是最终都没有克复中原。按照常理,光复中华的口号,本来应该是由“衣冠南渡”的中原人提出,可惜却没人提出这个口号。到了南朝的后期,上层已经腐朽到和以后偏安的南宋差不多的程度。只会奢侈享乐,哪里还想什么“光复中华”?正史《南齐书》载,建元三年,即公元481年,远在今天蒙古高原的柔然与江南的南齐合谋,准备夹攻北魏。在寄给南齐的国书中,柔然国相邢基祇罗第一次提出了“光复中华”的说法。“皇芮承绪,肇自二仪,拓土载民,地越沧海,百代一族,大业天固。虽吴汉殊域,义同唇齿,方欲克期中原,龚行天罚。治兵缮甲,俟时大举。振霜戈于并、代, 鸣和铃于秦、赵,扫殄凶丑,枭剪元恶。然后皇舆迁幸,光复中华,永敦邻好,侔踪齐、鲁。使四海有奉,苍生咸赖,荒余归仰,岂不盛哉! ”

皇芮即芮芮,是柔然的另外一种译法。柔然也被同时代的北魏皇帝拓跋焘称为“蠕蠕”、
“茹茹”,意思就是蠕动的毛毛虫,意思是柔然像毛毛虫一样不值一提。这是因为拓跋焘击败过柔然,有故意鄙视对手的资格。但是柔然人并不觉的这个称号是什么贬义,反倒认为这个词有“聪明、勇武”的意思,因此“柔然、蠕蠕、芮芮、茹茹”基本都是一个意思。
柔然的起源非常特异,有人认为他们是被汉朝击败,然后西迁的北匈奴在蒙古高原残留的人口。因为人口太少,在北方草原上形成了实力真空,然后来自东北的鲜卑族大量进入,这部分北匈奴人被迫先改名鲜卑然后再叫柔然,在鲜卑主力南下后重新兴起。而另一个说法,则是柔然和拓跋鲜卑本来就是一家,然后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后来又南迁洛阳。等于是进城有了城市户口,因此把留在老家继续当牧民的其他鲜卑人叫做柔然。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根据,总之柔然人与北匈奴和早期鲜卑人肯定都有关系。
柔然国相写给南齐的国书的大致意思是:我们芮大皇帝牛叉的很,刚刚兴起,马上就要统一北方,虽然与在吴地的汉朝地方不同,但是感情上却唇齿相依;我们准备克复中原,讨伐盘踞在并州和代州、秦国和赵国的流氓政权,然后我们皇帝迁徙到中原,光复中华,学习齐鲁的孔子儒家文化,推广到4海,和南方结为友好邻邦,岂不美哉!看这宣言,确实是有统一中华、发扬中华文化的资质嘛。

柔然兴起后,已经南迁中原的北魏已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势均力敌,只能竞相讨好实力强大的柔然汗国。东魏的高欢和儿子直接娶亲柔然公主,认柔然王为老丈人;而西魏的宇文泰干脆逼迫西魏的傀儡皇帝让感情很好的皇后出家当尼姑!最后为了同样娶到柔然公主,干脆害死了已经出家的西魏皇后。你们说这西魏皇后招谁惹谁了。但是此后强大的柔然汗国,却突然衰败消失了。据说一部分柔然人随着北匈奴前辈的脚步,一直西迁到欧洲腹地,在今天巴伐利亚建立了一个阿瓦尔汗国,直到9世纪才被当地的日耳曼人击败,不过到今天,巴伐利亚人仍然有独立意向。而更多的柔然人则南迁融入中国北方人口。今天的茹姓、芮姓,就被认为可能来自柔然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