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学习的“杀手锏”
申论长期以来因为其“玄学性”饱受考生们诟病,我们要搞清楚申论被称之为玄学的主要原因:
第一,各大论坛,各位公考前辈都宣扬“申论就是抄材料”,但同样是抄材料,有些人可以考七八十分,有些人却只能考四五十分。
第二,很多人裸考可以考很高,越学分数越低,最后得出结论:申论是门玄学,完全不用学,“考场如赌场,一波见天命”就可以了。
第三,容易发挥不稳定,许多考了多场的考生的申论成绩像坐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同一个考生进行考试,前一场高后一场低,或者前一场低后一场高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第四,甚至连市面上各大机构、名师给出的参考答案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练习完真题以后对答案都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家的答案。
将申论简单划分成两部分,找点分类和议论文。议论文其实大家的水平大差不差,拉不开什么巨大的差距,最终的分差主要来自于找点分类部分。
既然“申论就是抄材料”这个观点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既然各位成功上岸的考生的经验里都包含这句话,那么它一定是有道理的。低分的原因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没抄准。裸考考很高,要不就是本身逻辑水平较高,要不就是运气好,恰好抄到了比较多的重点句、关键词。成绩坐过山车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透申论,考试只是凭自己的语感、直觉现场发挥,运气好蒙中的点多就高分,蒙中的点少就低分。
我做过大量申论真题,在将各家的答案都对过一遍以后发现,其实各家的答案内容,表面上看似不同,实际上内容核心却有很大部分的重复,这个重复度,我直观感觉应该有个百分之七十左右。
你将各家的内容要点,在原文中标出以后,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是重合的,虽然各家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回归到材料当中,都是来源于同样的一句话。
找点分类的难点主要有三处:一是如何找准点;二是如何概括,是要抄材料原文还是要进行提炼,用那些“高大上”的词汇自己总结;三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我上面已经讲过,各家答案的内容本身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复,很显然,各家都写到的那些重复内容一定是答案要点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先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另外,也有一些比较小的点,可能只有某家机构写到了,我们就用另一种方式标记出来,留作答案要点的补充。
在将材料标记好以后,“找准点”这一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可以看到,在通过这种方式标记好材料以后,哪里是自己多写的废话,哪里是自己没有想到的答案要点,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异清晰可见。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借助题量的积累,逐步规范自己的找点。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材料的字数要求考虑是要直接使用材料原文还是要进行提炼总结。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能直接摘抄原文,我们还是要尽量直接摘抄原文,因为原文的得分概率是最高的。
申论的打分细则全部是阅卷现场当场设置的,在阅卷之前要先从考生卷子里面抽一部分样本进行试打分,然后根据这一部分样本做题的情况拟定细则。材料的原文属于大部分考生都会使用的表达,所以得分的概率显然是最高的。
如果字数要求比较紧,不得不进行提炼,我个人建议,要尽量使用比较接地气的概括方式,也就是大部分考生都可以想得到的那种,不要学个别机构用那种太过“高大上”的词汇。众所周知,粉笔是最喜欢提炼总结的机构,但即使是李梦圆和张小龙也会说,你要概括事例的话一定要同一个意思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提高得分概率。这说明你用自己的提炼词得分概率必然降低,既然如此就更不该一昧追求“高大上”,接地气的写法得分概率是最高的。
最后,各家分类的角度同样是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将重复的分类角度重点写,其他分类角度作为补充,可以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更清晰的梳理。
这一点同时可以结合大作文的分论点,在你不知道一篇材料该写什么分论点比较好的时候,对照各家答案进行标记,不仅可以将一篇材料所有的分论点总结出来,还可以反向分析各种提取分论点的角度。
其中有一些是通用的,比如2019年国考地市级这套大作文中的扎根基层、责任与担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在许多类型的题目中都可以直接套用,当然,前提是符合材料。
一般来说,大部分议论文都是3个分论点,最多5个,超过5个的极少。而用这种方式,我们一次就可以提取超过5个分论点,写大作文的时候就容易下笔,而不会再纠结很长时间分论点要写什么或是否跑题。
各家都强调要在做真题的过程中进行标准词的积累,这可以直接从各家答案中进行提取、摘抄,积累起来省时省力。
我们可以对比各家大作文的不同写法与结构,从中提炼属于自己的风格,也可以从其中积累固定的写法和名人名言、好词好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申论“玄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各家机构给出的参考答案不一致。对比各家机构申论真题参考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各家之长融于一身。
我整理了接近三百套申论真题的各家参考答案汇总对比,资料放在群里,想要资料的小伙伴可以加群获取。
另外,如果有小伙伴对申论的答题方法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发在评论区,或直接给我发消息,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